十一五期间我国电解锰工业发展和十二五展望


时间:2011-03-24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解锰工业发展迅速


  生产能力与产量大幅度增加。我国电解锰工业在 “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其产能由“十五”未的104万吨增加到“十一五” 未的220万吨,增长了1倍以上。其中,“十一五”期间建设但尚未投产的产能仍有30万吨。同时,我国电解锰产量由2006年的73.2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38.24万吨,增长1.88倍。


  设备和材料性能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解锰工业主要生产设备继续向大型化发展,如化合槽达到350立方米,压滤机单台面积达到500立方米,电解槽单槽极板数由38块增加到了48块~68块,5000吨生产线逐渐推广,甚至出现了万吨生产线。同时,一批新材料如阳、阴极板投入使用,为电解锰工业节能降耗提供了有力保障。


  主要生产指标明显提高。由于设备和材料不断改进,加之工艺参数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电解锰生产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其中直流电耗平均为6400千瓦时/吨,比“十五”期间平均降低300千瓦时/吨,部分先进企业直流电耗已以降低至5800千瓦时/吨;平均总电耗由7000千瓦时/吨降低到了6700千瓦时/吨;使用含Mn18%的碳酸锰矿石冶炼金属回收率可以达到82%以上。


  生产环境明显改善。从2007年开始,我国电解锰工业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已改变了企业脏、乱、差的状态,废渣全部进入经防渗处理尾矿库,生产废水集中处理后实现返回使用;部分企业实现了无硒、无铬生产,彻底清除了两大污染源,新建企业全部实现清、污分流,除绿化用地外地面全部实现硬化,电解糟和管道全部采用RPP制作。


  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十五”期间,我国电解锰产能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最大产能为5万吨,到“十一五”末,3万吨产能以上企业发展到11家,最大产能达到12万吨;2010年,共有6家企业产量超过3万吨,其中中信大锰达到10万吨。湖南湘西自治州在“十一五”后期作出了资源整合、能力集中的提高电解锰产业企业集中度的决定,预计该政策彻底落实后,我国电解锰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氧化矿还原工艺取得重大突破。在电解锰冶炼中,碳酸锰矿石可直接溶于硫酸,而氧化锰矿石需经还原后才能溶于硫酸,增加了投资和生产成本。这致使我国绝大多数电解锰企业至今仍采用碳酸锰矿石生产。然而受资源制约,我国碳酸锰矿石资源紧缺,品位逐年下降,价格却不断上涨,含Mn16%的矿石价格已达60元/吨度,而含Mn20%的氧化矿价格却还只有25元/吨度。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品位锰矿的还原工艺,这为“十二五”期间电解锰工业使用进口富氧化锰矿和国内贫氧化锰矿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将使碳酸锰矿石资源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今后,如何进一步完善氧化锰矿石还原新工艺和推广,成为电解锰工业的主要课题。


  生产过程自动化检测工艺参数和后续工段机械化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电解锰工业曾长期处于粗放发展模式,生产条件落后,工人劳动条件差、强度大。“十一五”期间,机械剥板机、洗板机以及机械提板、钝化、洗板、剥板全工序一体化试验已取得成功。“十二五”期间,这些工艺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属锰片等产品,包括满足钢铁工业需要的低硫、磷、碳等高纯锰片,满足锰锌铁氧体需要的低硅产品,同时低硒、无硒、含硒以及含氮、脱氢等产品体系进一步完善。


  产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 。“十五”期间,我国电解锰产量由2000年的12.3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56.64万吨,出口由9.29万吨增加到28.4万吨(出口量占总产量50%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电解锰产量由2006年的73万吨增加到138.2万吨以上,而出口由2007年的31万吨逐渐减少到2010年的22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国电解锰工业由以出口为主转向以内销为主,80%以上的电解锰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需。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