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冯飞
■本报记者 李慧莲 实习生 黄晓萌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冲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各国都在酝酿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在此调整过程中,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中国在去年晚些时候提出要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那么,新兴产业在全球是怎样的发展趋势?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存在哪些瓶颈?需要哪些创新?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冯飞。
危机加速了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金融危机对于世界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讲,对新兴产业意味着什么?
冯飞: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我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低速增长,二是结构调整,三是制度重构。
这轮调整对新兴产业发展来讲是个重要机遇。“新兴产业”这个词并不是中国现在所独有的,国外讲的是新兴产业和技术,欧盟用的词叫使能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能带动整个结构的调整。从政府的政策来看,美国2009年12月份出台制造业复兴政策框架,提出了六大新兴产业,包括我们现在所确定的,像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
日本在2010年的6月份对外宣布2020新增长战略,提出了三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还包括健康产业。欧盟在2009年12月份出台了2020智慧可持续协调增长的战略,提出了五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全球正酝酿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
自主创新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瓶颈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何基础?
冯飞:中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范围内孕育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进行的。我觉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面临着几个瓶颈:第一个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三特点:一、根本性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特质。和成熟产业相比,更体现在创新的程度上,表现在根本性创新上,而不是像成熟产业以渐进性创新为主的特点。成熟产业的渐进性创新现在看,有创新边际收益递减、创新成本提高等等问题。
二、创新的频度和破坏性创新、颠覆性创新,从产业周期来看一般是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所处在起步阶段。起步阶段的特点是创新的频度和破坏性创新,所谓破坏性创新就是一个创新成果的出现对一个刚刚诞生不久的所谓新技术就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
三、从世界上来看,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都是长期的技术积累成果随之产业化。比如像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诞生时间比传统汽油车的诞生时间还早,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型动力电池的发展是近五年的时间,随着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刚刚得到的一个新名词叫物联网,这个概念是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来的,到现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
从这些特点来看,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才使得这些技术出现,而是金融危机加速新技术的产业化。第三次信息大浪潮迎来了以物联网为特征的产业化,对中国而言,前两次都是跟随式的,目前处在有可能是同发的位置上。但是我们认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中国所确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发展最快的是新能源,我们一年的风电装机、新增装机世界第一,全球太阳能光伏40%的生产能力在中国。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基本上还处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的过渡时期。因此在产业界,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争论,觉得是不是太快了。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