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玻璃行业准入条件》已由工信部于2010年12月30日发布,并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准入条件发布之后,在行业内外产生了不小反响。很多人认为,准入条件对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人产生了一些疑问,认为发布准入条件是不是说明产能过剩了,或者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要限制发展。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建平。
是规范不是限制
“如何定位日用玻璃行业,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刘建平表示,日用玻璃行业是我国传统的民生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下游产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是循环经济中的绿色产业。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日用玻璃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生产快速增长,经济规模总量扩大,行业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10年,日用玻璃制品产量达1993.14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28.92%;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了128.7%,年均增长18%。玻璃保温容器产量达5.7亿个,比2005年增长了96.8%,年均增长14%。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6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24.12%;比2005年增长了211.9%,年均增长25.5%。
刘建平介绍,日用玻璃包括玻璃瓶罐、玻璃器皿、玻璃保温容器、玻璃仪器、玻璃工艺品和水晶玻璃制品等。其中,玻璃瓶罐产品是为酿酒、食品、饮料、医药等消费品提供包装配套的,是整个消费品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玻璃器皿、保温容器、玻璃艺术品等产品本身就是最终消费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作为消费品工业的组成部分,日用玻璃行业自然在国家鼓励发展之列。但是鼓励发展不等于盲目发展,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地发展。如果盲目发展,任何东西都是不可持续的。准入条件的发布实施,目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日用玻璃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行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五大问题制约发展
刘建平表示,日用玻璃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不均衡,产业集中度偏低,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刘建平介绍,目前,日用玻璃行业有3000多家企业,截至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1400多家,不到整个行业一半。产能超过10万吨的企业只有五六十家。所以说,虽然企业数量非常庞大,但是真正达到很大规模的企业的基数还是很小的。行业内最大的玻璃瓶罐制造企业,产能也不过140万吨左右。而国外最大的玻璃瓶罐跨国集团在全球拥有79家工厂,年产量达2000万吨。这充分说明,我们在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上与国外同行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是行业技改压力大,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技术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比较低。刘建平说,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就整体而言,行业技术装备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生产工艺条件、生产效率等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提升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