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模式难寻,千亿公租房建设资金缺口求解


时间:2011-05-03





一则上市公司的公告,再次将公租房建设及其盈利模式之争置于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

  4月19日,上市公司ST国药600421公告称,将申请利用公司位于武汉市东湖开发区的20亩土地用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这已是一个多月以来第二家宣布进军保障房的上市公司。上月初,贵州上市公司中天城投000540与贵州省签订了200亿元保障房项目投资框架协议。这也是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公开与政府签署的最大一笔保障房投资协议。

  根据中央政府安排,2011年我国将安排建设各类保障房1000万套。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按照每套保障性住房平均13万元的造价计算,2011年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需要投资1.3万亿元左右。这1.3万亿元的资金中地方政府将投资4000亿元,约8000亿元需要社会各方力量解决,如何解决这8000亿元的资金缺口已经成为困扰保障房建设的一大难题。

  业内人士分析,从保障房的分类来看,由于经济适用房、双限房、棚户区改造等以销售为主的保障房,能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因此资金来源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租赁类保障性住房由于回款周期较长等因素,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回避的对象,因此租赁类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来源更是成为“难点之中的难点”。

  难题

  公租房盈利模式难寻

  公租房面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产权的退出和资产的流转问题。目前相关政策对于公租房产权流转的规定并不明晰,如果只能作为固定资产持有,不能流通,相关各方的参与热情都不会高。

  金沙洲,位于广州西部与佛山交界处,是广佛同城的重要枢纽。在这里矗立着一座外圆内方宛如客家围屋的建筑。这个看起来标新立异的客家围屋式“土楼”,就是广州市首个企业试验公租房项目——万汇楼。

  2006年11月,由万科投资的万汇楼破土动工,广州万汇楼也成为国内房地产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的首个案例。然而万汇楼的运作模式似乎并不成功,万科在万汇楼项目上包括土地价款1166万元在内的总投资为4624万元,其中1500万元是万科的专项费用,而对于其余的3124万元,万科总裁郁亮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算利息,万科需要57年才能收回成本。

  如果采用万科的经营模式,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或许只能对保障房望而却步。而根据ST国药和中天城投的公告,这两家上市公司在进军保障房领域初期都不约而同地将目标锁定在公租房这块最难啃的骨头上,这是否预示着目前这两家上市公司已经在公租房领域找到了合适的盈利模式了呢?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