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暗两年的多晶硅厂商业绩纷纷报喜,究竟是意外事件造成的短暂回暖,还是重新洗牌后的第二个春天?
在价格低谷中苦苦蛰伏了两年之后,国内多晶硅厂商最近的日子又开始好过了。
从2010年三季度起,国际光伏市场峰回路转,形势突然好转。伴随全球经济的回暖,特别是光伏系统集成商们赶在德国光伏补贴政策下调前,纷纷下单,全球光伏需求大增。全球光伏研究机构Solarbuzz的年度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安装量达到创纪录的18.2GW,比2009年增长139%。
作为光伏产业的核心原料,多晶硅的价格也因此水涨船高,从2010年7月份的56美元/公斤大幅上行到2010年底近100美元/公斤。
占全球光伏市场10%份额的光伏龙头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STP.NYSE,下称无锡尚德)的业绩表现堪称风向标。2011年开春以来,无锡尚德销往欧美的太阳能光伏组件数量持续攀升,供不应求,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近50%。
包括保利协鑫(03800.HK)、川投能源(600674.SH)、天威保变(600550.SH)等在内的国内主要多晶硅厂商亦纷纷扭亏为盈,发布了业绩闪亮的2010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
这究竟是意外事件造成的短暂回暖,还是全球多晶硅需求格局重新调整后,迎来了蕴含生机的第二个春天?
产能过剩迷思
一幅十年间国际多晶硅价格涨跌的图表就能揭示,这是一个如同坐过山车一般刺激的行业。
由2002年开始,多晶硅的价格从约为10美元/公斤开始持续攀升,至2008年曾创出500美元/公斤的天价。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光伏市场急剧萎缩,导致上游的多晶硅厂商也不得不减产限产,国际多晶硅价格一直处于下跌通道,一路下滑至2010年4月的最低点50美元/公斤。
“2008年年初行情好的时候,我们的多晶硅能卖300多万元一吨,2009年跌到30多万元一吨。”价格一下子缩水十分之九,川投能源董事长黄顺福对财新《新世纪》记者提起那两年的不景气时,还是显得心有余悸。
多晶硅产业链上下的从业大军,亦随着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由爆炸式增长步入“产能过剩”的窘境。经历了全国光伏产业园遍地开花之后,2008年四季度以来,中国约五分之一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商倒闭。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