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造船业的总体形势依然令人担忧。由于大型船舶建造周期需要三到四年,因此直到近两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造船业的影响才真正显现。
业界普遍认为,船舶业真正“寒冬”将在2012年前后集中爆发。未来三年整个国际船市将呈下降趋势,预计到2015年以后才会逐渐好转。
船舶市场持续低迷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表示,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船舶行业运行速度温和回落,但主要经济指标仍能保持两位数增长,新承接船舶订单继续低迷,手持船舶订单将加速下降。2011年全年造船完工量将超过6000万载重吨。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1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承接船舶订单大幅萎缩,手持订单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幅回落,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011年1~9月,全国造船完工510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3%,9月当月完工786万载重吨,环比增长67.2%。新承接船舶订单290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2.8%。截至2011年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6886万载重吨,比2010年同期下降13.8%,比2010年底下降14.5%。
据统计,船舶工业协会监测范围内50%的企业2011年上半年没有接到订单,重点监测的43家船企也有10家没有接到订单。船舶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有所增加。截至2011年8月底,全行业亏损企业249个,亏损额26.6亿元,比上年增亏37.9%,其中造船企业的亏损额增幅较大,114个亏损企业的亏损额比上年增长1.1倍。
产能过剩成最大阻碍
有专家认为,“十二五”期间船舶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使欧美船舶融资银行对融资仍十分警惕;中国采取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船价下降、船东付款比例下降等因素使船企多面受敌。航运运力和船舶建造能力的双过剩是制约“十二五”新造船市场的最大障碍。
早在2009年中期,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就曾表示,我国船舶一年正常情况下有效需求5000万吨左右,但是船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600万吨,也就是说船舶行业过剩产能在1600万吨左右,约占总产能的四分之一。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陈颖涛表示,目前影响中国造船业的主要因素来自六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二是国际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三是造船企业间的竞争白热化;四是国际造船新规则、新政策出台;五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六是人民币升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价格波动反复无常,对企业影响较大。
特别2011年以来,受国内劳动力价格上升,原材料、汇率变动等因素影响,国内造船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大,船舶行业亏损将进一步加剧。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