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二五”节能减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1.目标任重道远
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中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再次引发关注。白皮书介绍了“十二五”期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为实现既定目标已经确定的政策措施,重申了“十二五”时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约束性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新增森林面积12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对于这一目标,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曾公开表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完成起来“压力比较大”,中国经济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需要能源支持。
2.开局形式不容乐观
就在同一天,国家发改委发布节能减排形势预警,数据并不乐观。发改委将各地节能完成的状况与各地区年度及“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进行了比较分析,确定了各地预警等级,制作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缺乏统计数据,没有进行预测)的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资料显示,在节能预警等级中,一级预警表示节能形势非常严峻,二级预警为节能形势比较严峻,三级预警为节能形势基本顺利。
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海南、青海、宁夏、新疆5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河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西、陕西、甘肃11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二级,北京、天津、山西、辽宁、吉林、上海、安徽、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4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三级。
年关降至,全国节能形势堪忧。今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第一个季度单位GDP的能耗只降低了0.8%,到前三个季度达到了1.6%,距离今年要完成3%-3.5%的任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基本上可以说,今年的节能任务完不成了。”
二、多重原因导致“开局不利”
1.“十一五”“后遗症”显现
财经评论员易鹏认为,中国在“十二五”第一年很难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去年各地为了完成“十一五”目标,采取突击和压制延缓的办法,部分排放就集中今年。目前中国节能减排越往下减,难度越大,回旋空间越小,要想突破,必须实行一些制度创新,比如说碳交易、征收碳税等等其他的方法。
2.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部分省市出现的“拉闸限电”和“一刀切”的做法都是为实现减排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短效的、强制性的行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产业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万军表示:“节能减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通过制定长期的目标,采取一系列手段逐步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企业。”
3. 能评制度难执行
所谓能评制度是指将节能作为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实行前置否决。这意味着节能评估将和土地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一样成为未来投资的硬性约束,有助于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
据媒体报道,各地对能评制度的执行不大一样,但总体来看,因为能评不过关,而推迟项目开工或者否决项目的情况比较少。能评的落地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节能评估办法》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在“十二五”期间国家需要将这一制度细化。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