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产业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


时间:2012-01-13





中国光伏行业再起波澜。


2011年12月2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给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损害,“双反”调查进入实质性阶段;2011年12月19日,我国商务部发出预警提示,印度可能在近期展开对中国所产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调查。与此同时,国内光伏企业前期大干快上、盲目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弊端也暴露出来,可谓内忧外患集于一身。


就在中国光伏产业在海外不断遭到阻击之时,国内传来一系列利好消息。随着战略性新型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的相继出台,2012年中国光伏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业内专家预测,光伏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转变。


海外受阻凸显市场过度依赖性


2011年下半年,一度发展势头强劲的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进入寒冬期,晶硅价格惨烈下跌,海外市场受阻,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据统计,中国接近95%的光伏产品都销往海外,其中以欧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一度高达80%。


“市场依赖性过强是中国光伏产业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一位专家接受中国商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光伏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而美国在此时展开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更是让“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中国光伏行业雪上加霜。


据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新增产能10GW,全行业产能累计达40GW到50GW,中国光伏产能约为30GW,但全球市场需求只有20GW左右。曾经供不应求的硅料,2011年新增产能7万吨到8万吨,全行业产能累计达到20万吨到24万吨,而需求只有其70%到80%。


“国内光伏行业的主要特征是供大于求、产能过剩,前期的盲目冲动投资弊端在后期集中爆发。这种情况虽然可以预见,却无法避免,主要是由国际大环境决定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研究员谭雪莲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市场的高依赖性必然导致产业发展要受制于人。以欧洲市场为例,从2010年开始,欧洲各国相继减少了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加之近期又受欧债危机的严重影响,许多国内企业为了及时回笼资金,纷纷抛售积压库存,出现了互相压价的混乱场面,从而严重打乱了光伏产品的正常市场秩序。早在2010年第一季度,国内普通光伏组件的价格稳定在12元/瓦左右,而现在的价格跳水50%左右。有消息称,2011年10月中旬的美国SPI光伏展上,深圳某光伏企业更打出史无前例的5.47元/瓦的价格。国内企业“闻风而降”正是过度依赖海外市场的结果。


国内市场有望开拓新局面


“危机本身也是机遇,国内光伏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将目光投向行业调整上,优胜劣汰一批产能低的企业,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上述专家表示。


诚如这位专家所说,在光伏行业危机的背后蕴藏着机遇,国内市场的大门悄然打开。2011年由工信部发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促进光伏产品应用,扩大光伏发电市场是应对我国光伏产业过于依赖国际市场的对策。


事实上,国内光伏产业链比较清晰,大体可以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国内光伏企业在各个环节上的生产都具备相当的实力。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2012年中国将有2吉瓦~3吉瓦的光伏电站项目投产(1吉瓦=1000兆瓦),这个数字比2011年增加了300%。以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大约为25吉瓦计算,中国市场占比将突破性地达全球总量的12%,全球光伏市场正向一个多元化的方向转变,更多企业也随之将重心渐渐转向国内市场。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