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化工市场展望:农药出口量增进口价扬


作者:张为农    时间:2012-01-13





2011年国内农药市场仍然供大于求,农药产量在250万吨(折百)左右,需求总量30.8万吨,出口量125万吨左右。农药外贸依存度达50%,出口数量大、价格低、定位于低端市场。2012年,国家发布的《农药产业政策》和《“十二五”农药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将开始实施,在外贸形势严峻的同时,国内经济增速趋缓,物价上涨形势仍然严峻,预计2012年国内农药市场将会呈现下述特点:


——成本压力仍将很大 2012年畅销品种、优质品牌产品价格将有所上升。原油和电价上涨推动农药主要大宗基础原材料液氯、烧碱、甲醇、苯、合成氨、黄磷、酒精、硫酸、硫黄、甲醛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由于有机磷农药的基础原料黄磷价格稳中有升,毒死蜱、丙溴磷、敌百虫、敌敌畏等品种有10%以上的涨幅。同时天然气价格大幅提高,使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甘氨酸和亚氨基二乙腈的生产成本上升。据浙江新安化工公司反映,甘氨酸路线草甘膦的原料成本2012年将由2万元/吨上涨到2.3万元/吨,而售价仅在2.4万元/吨左右,多数生产企业在高成本面前将亏损。另外,环保、人力、物流等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国内原药价格上涨幅度不大,有的品种甚至有所下降,给农药生产企业带来很大压力。


——出口品种延续量增价跌 2012年出口量增加的因素有三:一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种植面积扩大,对我国除草剂和杀菌剂的需求增加;二是东南亚诸国因粮价上涨刺激种植业,而且农户青睐中国的农药产品;三是原油价格上涨后,国外农药企业产量会有较大幅度下滑,有利于中国农药的出口。出口产品价跌的因素也有三:一是欧美经济2012年前景黯淡,经济低潮会使跨国公司对中国农药出口企业大肆压价,没有“定价权”的中国农药企业利润将越来越少;二是由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出口退税降低或取消,客观上增加出口的难度,也可能使企业的出口价格进一步下跌;三是出口企业因产品同质化严重且产能大,为了拿到跨国公司的出口定单,大打价格战,使出口价格跌得离谱。在原料成本高企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大环境下,价格战使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大幅下滑。


——盲目发展势头将有所减缓 种种迹象表明,2012年农药行业投资额和施工项目同比将会下降,盲目发展的势头将有所遏制。原因一是2012年企业流动资金将趋紧,企业大都把钱用在刀刃上,不会跟风上马热点品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产生较大压力,一些高污染、高毒产品发展空间日渐狭小,迫使不少厂家降低或关闭高污染、高毒品种产能;三是食品安全要求提高,将大幅增加高效、低毒、低残留产品的需求,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逐渐展开。2012年,预计毒死蜱、吡虫啉、多菌灵、乙草胺等大品种的产能都有下降趋势。


——进口产品抢滩国内市场 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培训、控制物流、给经销商高额回报等方式占领市场,进口农药数量每年都有10%的增长。由于进口农药拥有专利和销售渠道,抢滩国内市场的份额每年都以10%~20%的速度攀升。预计2012年全国水稻杀虫剂市场国外产品的份额将占30%以上,在苏浙等省的直播田要占到60%~65%。有专家估计,“四大天王”2012年进入我国市场的销量:杜邦康宽为600吨左右,先正达福戈300吨左右,加拿大龙灯公司经销的垄歌200多吨,拜耳稻腾500多吨。另外,先正达杀菌剂金雷、爱苗和拜耳的泰生市场销量将攀升20%。国外农药新产品在国内的推行工作更为迅速,2012年进入我国的新有效成分将达10个左右。进口农药销售价格较同类国产品牌高30%~50%,预计2012年进口农药价格将普遍上涨5%~15%。


——大洗牌时代到来 2011年全国已经有十几家遭遇困境的中小农药企业公开挂牌卖厂,有近百家农药企业主动与知名外企接洽,愿意以供应商的角色投入跨国公司的怀抱,另有山东大成、福建三农等上市企业将主营业务从农药转向铁矿石和氟化工领域,江苏克胜等大中型企业则开辟了房地产、酒店、餐饮等业务。2012年,农药行业将呈现大洗牌的局面,一些产品老化的农药企业将面临困境。首先,在国家稳健货币政策下,设备老化、库存量大的企业融资困难,会因资金短缺而生存困难。其次,2012年国家对农药行业加强了监管和淘汰的力度,国家对农药企业环保要求非常严格,企业用于污染物排放的治理费用将大幅增加。最后,农药市场低迷使生产低端产品的农药企业销售不畅,而成本和劳动力费用上涨又给这些农药企业致命一击,倒闭企业数量将不断增加。2012年国家将从政策上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联营、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上市公司中的诺普信、利尔化学、新安股份、扬农化工等都在对中小型农药企业进行整合,力求将自身锻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张为农)

来源:中国化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