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入世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医药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医药贸易亦迅速增长,持续腾飞。
2001年我国医药外贸总额仅为95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已达到602亿美元,较10年前增长了5倍以上。由于创新性强、市场活跃度高,医药产业现已成为国内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
进出口成绩骄人
入世10年来,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进出口实现持续、稳步增长,化学原料药、医用敷料和耗材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医药产品供应地。
这种可喜的变化似乎可以用数据来体现。10年来,我国医药进出口占世界医药贸易的比重亦从不足2%上升至5%,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医药贸易继续呈稳步增长态势,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新兴医药市场及东盟各国的医药贸易往来日渐频繁,进出口国别几乎覆盖了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医药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部分产业已开始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形成了以原料药产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导向的出口发展模式。医药外贸市场主体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以国有为主导,外资、民营等为辅的经营结构,逐渐转变为以民营、外资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市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
数据最能表现入世10年来我国医药外贸在国际市场上强劲的增长势头。入世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进出口呈现出八大特点:一是医药进出口快速增长,占世界比重有所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进出口额从297.4亿美元增加到507亿美元,增长了70%。二是国际认证步伐加快,产品结构正在升级。2006~2009年年底,我国化学原料药取得欧洲COS和美国DMF(备案)的产品分别从160个和317个,增加到266个和708个。药品制剂车间取得欧盟和美国cGMP认证的分别从4个和0个,增加到16个和4个,还有几十家制剂企业分别获得澳大利亚、日本和WTO的高端认证。三是海外融资与并购迈出步伐,国外营销网络开始建立,医药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日益增多,海外绿地投资、上市、并购、控股、参股国外医药企业悄然兴起。如国药集团在越南建立制剂生产企业;深圳迈瑞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哈尔滨市平川药业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塞内森特公司96%的股权;同仁堂已在海外创办28家分店,遍布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等。四是原料药竞争优势继续保持,品牌制剂出口悄然起步。五是国内市场日益扩大,进口产品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六是自主创新有所加强,基地建设拉开序幕,有6个自主创新产品进入欧美临床试验,并兴建了一批药品出口建设基地,20多个国家级或地方的高新科技园区围绕国际市场开拓开展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七是外贸区位优势日益显现,企业结构发生变化。八是亚、欧、美成为主要贸易伙伴,国际贸易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前五大进口来源地依次为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法国,前五大出口地为美国、日本、印度、德国和韩国。
瓶颈亟待突破
虽然医药进出口贸易发展突飞猛进,但从入世10年来的情况看,我国医药进出口工作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有切实解决好制约医药进出口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医药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飞得更高更远。
首先,我国医药外贸依然没有摆脱粗放式增长方式,出口产品结构亟待优化。药品出口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出口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些关键性技术没有突破,制约了向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而我国医药产品更新换代也较为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由此造成我国医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也主要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其次,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截至“十一五”末,我国共有医药出口企业29556家,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3922家,占13.3%;医药进口企业16235家,其中进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703家,占10.4%。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医药企业相比差距明显,没有真正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产品,核心竞争力普遍缺乏。同时,多数企业缺乏国际认证产品和国际市场运作经验,无论是在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人才培养,还是在融资并购等方面,我国企业都缺乏足够经验。更重要的是,各国政府对药品市场准入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管理,我国大部分化学原料药产品只能以化工产品形式进入国际市场。在药品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国内药企普遍缺乏具有国际药品市场运作经验的专业人才,国际化能力薄弱。中药产品缺乏国际通行标准,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中药特色、符合国际规则的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迄今还没有在国际主流市场获得合法地位。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