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在经历了“十一五”末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产业发展开始步入调整期,大起大落的发展态势也引起了各级政府高度关注。1.15元/度的上网电价政策出台,《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等相继颁布实施,为产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2012年,光伏产业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既有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新兴光伏市场快速崛起等有利因素,又有供需严重失衡、欧美国家“反倾销、反补贴”大棒威胁等不利因素。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将步入大调整期。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稳步扩大,产业对外依赖度逐步下降,但由于市场供需失衡严重,外加美国“双反”调查重压,行业竞争将愈加残酷与非理性,产业整合迫在眉睫,企业开始进入薄利时代,优质企业面临国外资本入侵的严峻挑战。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
一是中国太阳能电池继续保持产量和性价比优势,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预计201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超过40GW,产量将超过24GW,同比增长50%以上,仍将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成本分别有望降至19美元/千克、0.18美元/瓦、0.18美元/瓦和0.25美元/瓦;届时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组件成本将达到0.73美元/瓦,同比将下降27%。产品质量愈加稳定,多数企业产品质量保证将达到10年,功率线性质量保证将达到25年。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受国内市场消纳能力有限和国外贸易壁垒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将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在海外建厂或并购的方式,加快在海外的本土化发展,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成长为国际大型企业。
二是多晶硅生产技术持续进步,产业自给能力迅速提高。2012年,中国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将投产,低能耗还原、冷氢化、高效提纯等关键技术环节进一步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增强。先进企业的综合电耗将达到80千瓦时/千克、生产成本达到19美元/千克的国际先进水平。多晶硅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望彻底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预计2012年中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将达到60家以上,产能超过16万吨,产量达到13万吨,可满足国内80%以上的市场需求,形成约占世界市场40%的良好态势。中国多晶硅自给能力的迅速提高,将为中国光伏产业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使中国在中美之间可能爆发的光伏产品贸易战中获取更加有利的筹码。
三是国外市场增速趋缓,国内市场加速崛起。受欧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光伏补贴持续下调影响,预计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全年装机量可达24GW,同比增长14%。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光伏市场将加速兴起。受益于2011年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措施,即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了全国统一的1.15元/度上网电价;国家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装机量规划由最初的5GW改为10GW,最终改为15GW,极大地拉动了国内市场发展,2011年国内装机量将超过1.5GW。预计2012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当前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增长过快且产品主要依赖出口,亟须加速启动国内市场以缓解对外依赖度过高的问题。第二,启动国内市场也是对美国启动“双反”调查的有力回击。第三,2011年国家出台了上网电价,且国内装机成本大幅下降,加上光伏市场竞争激烈,组件企业纷纷向下游的光伏系统集成延伸。因此,预计2012年光伏装机量将达到3GW,但即使如此,中国近90%的光伏产品仍需依赖国外市场。
二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产业整合不可避免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给压力。据赛迪智库光伏所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欧盟2011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中国占据超过50%的份额。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需求量的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据2011年6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1~2015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因此仅当前中国的产能就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2012年这一市场仍将承受价格和整合压力,一批不具备竞争力或贸然进入光伏领域的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值得关注的是,在供需失衡加剧的情况下,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光伏企业股价可能持续下跌且被国外评级机构唱空,极有可能被国外资本乘虚而入,利用产业整合和贸易战等时机,掌控中国优势企业主导权,甚至使中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