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十二五”展望


时间:2012-01-20





  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丰硕成果,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得到优化提升。到2010年底,在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有17类品种自给率超过10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钢带、镀层板带5类品种自给率超过90%;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694kgce下降至605kgce,下降了12.8%,实现节能总量4800万吨标准煤,为国家完成GDP能耗下降指标作出了巨大贡献;水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吨钢取水量由2005年的吨钢取水8.6m3下降到了2010年的4.11m3,年均下降10.44%;重点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89.4%上升到2010年的96.1%,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为更好地推进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从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创新发展模式 明确发展重点


  拓展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功能。当今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着钢铁行业产品制造流程的不断优化,使其向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和绿色钢铁制造发展。如何认识钢铁企业的社会经济角色,特别是如何发挥钢铁制造流程的功能,是未来5年钢铁行业的重要实践课题。钢厂的功能不能仅局限于钢铁冶炼与钢材生产,应当进一步扩展到资源、环境、生态、循环经济社会领域之中。“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钢厂产品制造功能的局限性,充分拓展钢铁企业的三大功能,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更大作用。


  拓展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以资源消耗和资本投资为主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在钢铁产能和产量基本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的困难局面。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节能型钢材和资源节约型钢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减少社会能源消耗的同时增强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拓展能源转换功能。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副产煤气、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技术进步仍有很大空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企业能源转换功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能源高效利用、高效转换和尽可能回收大量的余热,避免能源放散和浪费方面仍有潜力可挖。进一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是今后拓展能源转换功能的重点。


  拓展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除了可实现能源转换的副产煤气外,还有冶金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粉煤灰、废酸、废油、废水等物质。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如含铁尘泥回收到钢铁生产中循环使用应更加讲求高效;废渣将作为水泥、建材行业良好的原料;废油、废酸、废水,经技术处理后,返回工序循环使用。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基本上实现副产煤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等物质零排放。此外,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高温和还原性的特点,回收利用、消纳处理社会的废钢、废塑料、废橡胶等社会废弃物;对剧毒铬渣等有害社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对城市废水可以集中处理,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


  创新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回顾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个历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单一问题解决到逐步重视系统研究解决的过程。通过对国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分析,其做法具有共性,基本思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将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钢铁新品种等紧密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总结出针对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可供借鉴的模式。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