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分别授予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中国瓷都”称号授予了广东潮州。而在当年的“封都”热潮中,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却榜上无名。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瓷区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变化。一些很有历史、原本很好的瓷区现在遇到了不少困难,有些甚至举步维艰,而一些新兴瓷区却发展得相当快。2010年9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将“东北瓷都”之名授予辽宁法库县。随之而来的是,四川夹江“西部瓷都”、山东罗庄“鲁南瓷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北方瓷都”、河北高邑“江北瓷都”等崛起。陶瓷产区已经突破了广东、山东、福建等老产区的局面,安徽、湖北、湖南、陕西、宁夏、广西等全国各地陶瓷产业园遍地开花,新老陶瓷产区群雄并起,竞相发展,出现了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态势。
新型产区兴起打破原有格局
2006年以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产业格局基本上“三山两江一海”,事实上建筑陶瓷主要集中在广东佛山、山东淄博(博山)、福建晋江、四川夹江,2006年的全国产量达43亿平方米,当时这四地的产量超过全国产量的80%。但在2006年之后,我国建陶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连续4年出现两位数的增长,到2009年全国产量超过64亿平方米,增长近50%。2011年,建筑陶瓷产量突破了9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约14%。
从四川夹江到辽宁法库、从江西景德镇到河南鹤壁,中国建陶产业的版图,近年来变化非常之大,由原先的“板块化时代”向“碎片化时代”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部分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的内陆区域,成为产业资本及要素流向的洼地,而原有的陶瓷产区却在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蜕变转身的压力。这当中,一些产业集聚度高的产区,迫不急待地提出打造产业集群的口号,而不少业内人士也常常将产业集聚等同于产业集群,但无论一个产区的规模多大,如果不具备产业集群的要素与特征,那么这个产区仍然只是停留在产区的阶段,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一般而言,产业集群都具有以下共性:地域上的集中性,形态上的完整性,成长上的共生性,合作上的竞争性,分工上的专业性。基于以上特性,产业集群具有其他经济组织形式所无法企及的优势。一是规模优势。成熟的产业集群一般规模较大,无论在自身的发展壮大方面,还是对外竞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规模优势。二是成本优势。由于产业集群的完整性特点,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均可在集群内部获得满足,生产成本较低,使企业在对外竞争中具有低成本优势。三是共生优势。在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过程中,必然有部分企业在产品规模、质量上率先壮大、升级,那么其他的企业必然随之壮大、升级,以满足集群整体发展需要。
从目前的行业发展情况看,产业集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即产区,在国内少说也有数十个,但这些产区大部分还称不上产业集群,包括规模相对较大的淄博、高安、夹江等产区,而只能说其具备了培育产业集群的基础,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国内唯一成熟的产业集群,目前还只有佛山,佛山除了强大的产能优势、品牌优势、网络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总部优势外,其完善而又成熟的陶瓷机械、陶瓷化工等配套产业是其他任何一个产区都不具备的,包括意大利的萨索罗和西班牙的瓦伦西亚。我们知道,意大利虽然是瓷砖生产强国,其陶机装备技术堪称世界一流,但其色釉料产业却远远落后,而西班牙则刚好与之相左,色釉料产业发展迅猛,但陶机产业却严重滞后。因此,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平衡性与完整性角度来说,佛山拥有目前世界最完整、最成熟的陶瓷产业聚群,这也是“佛山陶瓷”闻名遐迩的根本原因所在。一个产区无论拥有多少陶机、化工企业销售网点和办事处,如果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自主研发与创新的能力,没有胜任的人力资源,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从而缺失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