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服务业在节前火爆的零售市场带动下显得劲道十足,与疲软的股市、楼市形成了鲜明对比。
服务业开局良好 “软产品”畅销助推经济转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第三产业绝对额达到203260.1亿元,占GDP的43.1%,同比增长8.9%。
其中,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行业表现尤为突出。广州酒家集团有关负责人说,2011年,广州消费红火,集团效益实现了17%的增长,这一数字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基本一致。预计龙年年货市场将比往年更加繁荣。1月20日至22日,广百百货的各大网点也分别推出打折、2倍积分等促销活动。
来自上海的江俊杰告诉记者:“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大节日,商家打折厉害,消费有实惠。今年过年除了买好吃的,还要买点名牌服饰和电子产品,正好换个大屏幕的手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说,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密切结合,可为制造业等创造更多的附加值。目前,国际上制造业跨国大公司的收益,一半以上来自服务业收入,而我国制造业大公司的收入只占10%左右,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提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以来,服务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一方面,服务业的“软产品”比重上升,这种“国民经济软化趋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从以零售批发为主到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基本实现了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的供需平衡。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快递、电子支付等行业发展,从沿海发达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商机,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荆林波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80后、90后大学生选择经营一家网店作为“副业”。来自江苏连云港市的范慧玲现在苏州的一家化妆品公司做销售,由于刚进公司待遇不高,她两年前就开始利用网络销售韩国进口的蔬菜汤,此后又转战QQ秀市场。
“服务业目前发展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基本公共服务业均等化,这些也是‘十二五’期间产业的发展方向”。荆林波说。
走出认识误区服务业发展提速
正确认识服务业,走出认识误区是第一步。“发展服务业要掌握产业发展规律。不少地方政府搞工业搞出了经验,但用这一套来搞服务业,不一定合适。”李江帆说。
误区一:“唯GDP”导致对服务业认识、重视不够。
荆林波认为,目前服务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围绕GDP做文章,服务业对GDP贡献不如重化工、搞基本建设来得快,因此服务业的相关政策难以及时配套到位。
“国家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明确规定了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原则,但对地方政府缺乏针对性的实施指导,地方缺乏全局性考虑和完整的发展规划。”荆林波说。
如一些地方出台了地方性的餐饮发展规划,但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网点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处于自发性、粗放式状态,导致服务企业供给不足或者过度聚集、过度竞争。
一些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歧视性政策亟待梳理。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顾乃华认为:“当前服务业用水、用电、用地价格均高于工业,税费普遍高且多于工业,导致外包服务成本过高,使制造企业更倾向于发展内置化的服务,影响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和发展。”
误区二:将服务业占比等同于发展水平。
多年研究服务业的李江帆对此感受深刻。20多年前,一位中央领导人问他:为什么西藏的第三产业水平那么高,东北的水平那么低。“第三产业涉及的不单是自身问题,还有左邻右舍一、二产业的发展问题。”李江帆说。
单用服务业占比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会出现服务业比重虚高或虚低问题,容易失真。李江帆说,“一些省份提出服务业比重不低于50%,对于工业城市来说是个问题。有的地方领导甚至说是不是要想办法压一压工业的比重”。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