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正式开启第四期金太阳屋顶工程。其中,对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给予7分/瓦的补贴,占屋顶项目投资成本的50%左右。这让身处“寒冬”的光伏企业感到了一丝暖意。
专家认为,沿用旧的政策模式来扶持引导新兴产业,是光伏产业重走其他产业发展老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应结合新能源特性,出台更多“造血”的产业政策,突破体制“网关”。
多政策“输血”光伏业据悉,金太阳示范工程于2009年7月启动,是针对终端的光伏补贴计划。补贴对象包括在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商业区进行集中建设的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工矿和商业企业既有建筑等条件分散建设的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等。截至2011年第三期,金太阳示范工程已达到600兆瓦的规模。
其实,该工程只是近些年国家“输血”光伏业的诸多政策之一。早在2009年3月,财政部就会同住建部推出了促进BIPV和光伏屋顶应用的国家光伏补贴计划。2009年,我国年度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160兆瓦,超过了截至2008年底的累计安装总量。
在2011年下半年中国光伏业遭遇“寒冬”后,相关扶持政策更是密集出台。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7月1日以前核准建设、2011年12月31日以前建成投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电价统一核定为1.15元/千瓦时。国家能源局连续两次调整光伏“十二五”发电装机目标,规划到2015年末达到1500千瓦,而年初设定的目标为500万千瓦。财政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从4厘/千瓦时调整到8厘/千瓦时,按照这个标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费征收将超过380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江华指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扶持政策的推动。作为清洁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开始受到日本、美国和欧洲各国的重视。强制光伏上网电价、税收优惠、净电计量法、初装补贴等一系列光伏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有效刺激了市场需求,带动了产业发展。
旧模式难配新能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并未改变中国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尴尬境地,而且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旧模式难配新能源、政策和市场脱节问题日益显现。
政策的出台对行业发展起到了利好作用,但目前的政府支持更多停留在发电补贴上,对于明确光伏发电强制性市场份额和对光伏系统给予贷款、税收以及财政方面的支持尚无明文规定。
这种单纯的“输血式”补贴,对于光伏这样的新兴产业来说,只是“饮鸩止渴”。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指出:“目前国内的补贴政策精确性不够,不管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都能领到补贴,这种补贴不仅没有起到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企业的作用,反而成了维持落后生产力的推手。”
不仅如此,补贴标准和行业技术进步还缺乏联动性。国内虽然在逐年降低补贴标准,但这种标准多是人为制定,与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比例并不紧密挂钩,且没有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将补贴比例与装机容量结合起来考量。
这些都给产业政策的实施留下了诸多隐患。2011年,与光伏电池快速降价相反,政策提出的是高额补贴,再加上地方的项目核准权限,引发西部数省区爆发性的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热潮。但因为与光伏中长期规划和电网建设衔接不力,“大跃进”式抢建的光伏电站最终面临着闲置“窝电”的严峻形势。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