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利润10倍于实体产业,银行暴利挤压实体经济


作者:李金玲    时间:2012-02-16





  10倍?


  这样一组对比数字让人难以接受:2011年,以四大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银行业获利丰厚,利润增长率在40%—50%。据银监会统计,2011年前三季,中国的银行全年获利8170亿元,人均利润为40万元。同期,有工业生产规模的企业获利3.68万亿,但是全部员工8700万人,人均净利才3万多元。


  如此算来,银行人均获利是实体产业工人获利的十多倍。


  而与银行业的暴利相比,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则面临产业升级、人力成本上升、融资困难、还贷艰巨、收益收窄等众多负面因素影响。


  高利率下的中国制造业


  “虽然从银行贷出钱来了,但是利息很高。”2月10日,一位企业主向《中国企业报》记者抱怨道。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通常在基准利率上上浮30%至40%,年化利率在8.13%到9.18%之间。


  去年因市场流动性紧张,信贷规模大大压缩,银行放贷偏紧。但是,在规模受控的情况下,银行盈利的压力却并没有减少。以价补量、调高利率也成为必然。


  国家对银行的管理是通过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上调利率的方式进行的。这就为银行创造了吸纳低成本社会存款的机会。利率非市场化进一步降低了银行融资的成本。这一政策使得银行有更大的获利空间。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曾表示,中小企业利润率低于贷款利率,企业的实际借贷成本已经达到100%,或者更高,而利润率不过3%—5%。停产、关门已成必然。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沈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量中小企业因为没有政府背景,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通胀、利率上调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一起作用的情况下,融资成本上升,获利空间进一步压缩,甚至产生生存危机。


  沈伟认为,这个反差看似是经济环境影响的结果,其实更有宏观政策的影响。


  他对记者表示,银行暴利有政策因素,也有垄断因素。四大国有银行以国有为主体,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在经济形势趋缓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很难从国家银行获得资金补给。资金链一旦破裂,倒闭就成为唯一选项。中小企业一旦面临生存危机,制造业就会出现萎缩,产业面临空心化。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进一步凋敝。


  有分析认为,金融业是第三产业,商业银行利润处于整个经济链条的中间环节,构成实体经济、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一个社会整体融资成本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利息过高,那么,必然盘剥和侵蚀实体经济利润率或者推高商品价格。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存贷利差,即:利润过高的来源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过高。而贷款利息又构成实体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侵蚀实体企业的利润,必然推高商品价格。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