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发布了《肉类工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以及与农业部联合制定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2020年达到6.9万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毫无疑问,很多上市公司将因此获益。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将有效提高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肉类加工的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进而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的保障,与此同时,此发展规划还将优化肉类食品结构,促使其做好精加工和深加工,积极培育和扶植知名品牌,推动肉类工业的品牌化工程建设。《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阐述了未来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并对重点工程及政策措施加以详细阐述,不仅有利于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现代粮食加工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八成肉类企业仍属“作坊式”
针对目前我国仍有80%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处于小规模、作坊式,手工或半机械加工的落后状态,工信部日前发布《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15年,全国手工和半机械化生猪屠宰等落后产能淘汰50%以上,规模以上肉类工业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占行业内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50%。
工信部表示,将鼓励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肉类加工龙头企业,遵循资源配置和市场规律,实施企业兼并重组;并将继续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北京市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潘永杰表示,不仅八成以上肉类加工企业未脱离“作坊式”,从猪肉产业养殖领域来看,规模化程度也只有不到20%。
数据显示,我国冷加工及冷链物流设施不足,冷鲜肉仅占10%,肉制品产量只占肉类总产量的15%,与发达国家肉类冷链流通率100%、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比重5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
为实现肉类冷链流通率提高到30%以上的目标,《规划》提出将实施肉类工业冷链物流建设工程,要求跨区域销售的肉类工业企业全部配置与流通范围相适应的冷链设施。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扩大小包装分割肉生产,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实现“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禽蛋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民族特色品牌。支持区域性骨干肉类企业整合产业供应链,实现规模化。
对于此次十二五规划 ,周思然认为行业未来值得期待:“一、食品安全,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是否健全,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是否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水平是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二、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水平。包括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等在内的食品细分领域市场规模是否扩大,产业集中度是否进一步提升;三、企业品牌建设,一批产品档次和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将大大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粮集团等龙头企业将获益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2020年达到6.9万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据《肉类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重点建设华东、华北、西南和东北四大生猪屠宰加工基地;华北、东北两大肉牛屠宰加工基地;河南、内蒙古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四大肉羊屠宰加工基地;中部和东部禽肉屠宰加工基地。禽蛋加工业。在粮食主产省区建设鸡蛋加工基地,在洞庭湖、鄱阳湖周边省区建设水禽蛋加工基地,在西南等地建立无公害、绿色放养禽蛋生产加工基地。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施肉类加工品牌化战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和对外出口的需要,按照“变大为小、变粗为精、变生为熟、变裸品为包装品、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原则,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创建知名品牌。
周思然认为:“毫无疑问,这一规划将利好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对上市公司也是一个利好。首先,肉制品、粮食加工企业将从中受益,如新五丰等都将从中获益。”
来源:证券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