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强国路上徘徊不前,中国车企尚要十年磨剑


作者:刘霞    时间:2012-03-06





  当车市逐渐回归理性,中国汽车业在迈向汽车强国之路上仍然徘徊不前的事实,如同一声突然响起的警钟,将近乎于“疯长”状态的中国汽车业拉回现实。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汽车的差距还有十年。

  由大变强的抉择

  连续三年雄踞全球第一大市场宝座,中国市场受到各跨国汽车巨头们史无前例的重视。各汽车巨头们不仅将市场决策权前移到中国各级市场,更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采购部门,在一片喧嚣和热闹中,仿佛中国这个汽车大国离强国近在咫尺。

  然而,现实却异常冷峻。当市场整体回落,首先受冲击的便是自主品牌。“大而不强”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共同的观点,尤其是在政策环境、商业竞争环境、消费环境没有向自主品牌倾斜的时候,自主品牌车企遇到的发展瓶颈更加凸显出中国汽车制造水平徘徊不前的窘境。

  对于“在产销两旺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工业是否已经强大”的话题,在《第一财经日报》与盖世汽车的联合调查中,90%被调查者给出了否定的观点。

  事实上,一个国家汽车工业强大与否,从国际经验中可以得出清晰的答案。

  所谓汽车强国,是指该国汽车工业中以整车企业为代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足够的竞争力。比如德国、日本与美国,这些国家的汽车企业在质量、技术、服务与品牌上拥有自主的产权,而且国际竞争力非常强,所以被称为汽车强国。

  反观我国,尽管目前中国汽车的产销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但市场基本被外资品牌所垄断合资公司的品牌使用权和知识产权均从外方购买,尤其是在中高端领域,自主品牌的话语权甚微。

  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就最能直接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轿车而言,2011年自主品牌占轿车销售总量不过29.11%,剩余的份额全部由外资品牌瓜分。

  由于自主品牌的车型几乎全部分布在中低端市场上,所以如果按市场利润来看,自主品牌所占份额比例将更加不堪。而且,自主品牌的份额从2010年后半程就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不禁让人担忧自主品牌未来的命运。

  正因如此,在“拥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车企是不是汽车强国的必要条件”的调查中,91%的参与人士选择了“是”。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自主品牌并不是反对外资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和竞争。而是中国需要在全球互补性强的汽车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国内市场巨大的天然优势,构建自己的汽车产业竞争力。

  在联合调查中,82%的参与者认为,“成为汽车强国应是中国的目标”,但也有11%的人站在了汽车强国论的对立面,即中国未必需要成为汽车强国。另有7%的人士选择了不好说。

  据国家竞争战略理论,任何一个国家如能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对于一个工业化国家,强大的汽车业是成为制造业强国甚至是经济强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强国美、日、德、法、意无不是汽车强国。

  尤其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需要形成具有更高技术和附加值的产业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汽车业无疑是首选。

  十年强国梦

  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并非易事。

  由于支撑自主品牌的技术、质量、性能与服务相距外资品牌甚远,代表中国汽车制造实力的自主品牌在最近两年出现下滑。

  在“自主品牌面临的危机是不是汽车强国梦走向破灭的开始”的调查中,48%的参与者选择了肯定的答案,而29%的人认为,并不能说明是汽车强国梦走向破灭的开始。另外,有23%的人选择了不好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