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中国光伏产业期待已久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出台。中国的光伏产业已走到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这份《规划》的出台将对光伏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等业内知名专家,从中国光伏产业的特点、目前状况和今后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此次由工信部出台的这份产业指导文件做出全面解析。
孟宪淦在采访中提出,整个《规划》有三大亮点,其中最大亮点是我国光伏产业将不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未来我国将重点发展国内市场。《规划》把拉动内需放在了发展国外市场之前,并且初步提出了光伏产业的准入“门槛”,以及将“平价上网”作为了光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
走过“十一五”:三种力量推动下的独特产业
“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产业,它走过了其他产业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孟宪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回顾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孟宪淦提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是在三种力量的推动下高速发展的。首先是国际市场的拉动,尤其是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对光伏产品的需求量极大,而这些国家的生产能力远远赶不上需求,中国光伏产业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在2004年产量只有50MW的情况下,2011年就达到了21GW,7年间增加了数千倍。可以说,国际市场是中国光伏产业最重要的“推手”。第二种力量是暴利的驱动,“过去有句老话说,投资光伏三年就可以回本,多晶硅3个月就可以回本。”孟宪淦说。到2010年光伏产业的骨干企业如英利集团等毛利都在30%以上,这就导致了国内大量的企业蜂拥而上。第三,就是地方政府的推动。在光伏产业发展的初期,几乎所有地方政府出于节能降耗、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初衷,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发展光伏产业。
在以上三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产业形成了独有的特点,首先就是90%以上的产品都用于出口,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共生产了40GW的光伏电池,国内只安装了3.5GW,“像这样高的出口比例,在我国其他行业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孟宪淦说。其次,增速最快。2001年我国光伏产业的产量是4.3MW,到了2010年是21GW,在十年间增长了4880多倍。第三是产业规模极大。2011年中国光伏的产能是35~40GW,而2011年全世界才安装了28个GW,我国的产能大大超过了全世界市场的需求。
“这就是‘十一五’期间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的独有特点。而正是因为产能过剩,过分依赖出口等问题的日益尖锐,我们之前的传统市场,如欧洲的德国、意大利都降低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国际市场受到了压缩,再加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所以,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我们急需知道应该怎么做,是不是一定要维持世界最大的产能,世界最快的发展速度,是不是还要以出口为主?这些问题就是这份《规划》出台的背景和基础。”孟宪淦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面向“十二五”:政策引导+市场机制=资源整合
怎样让中国的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不再走脱离国情、脱离市场规律的道路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和中国光伏产业应该面对的问题。
在“‘十二五’面临的形势部分,《规划》明确指出光伏行业内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宣布新的投资计划,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其他领域如半导体企业等携多种市场资本也将进入光伏行业。在这种形式下,如果控制不当,那么整个产业会碰到更严重的问题,所以此次《规划》才确立了四大发展基本原则,而前两项原则‘立足统筹规划,坚持扶优扶强’、‘坚持技术创新,降低发电成本’是最为重要的。”孟宪淦说。
如何理解“统筹规划”、“扶优扶强”?孟宪淦解释道,就是不能再让光伏产业盲目自发地、自由无序地发展,这样超出全世界规模的发展是不合理的。所以在“发展目标”中,《规划》提出了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这就意味着以后的光伏产业的产能发展是必须紧贴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再是自发自愿的。并且明确给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等扶优扶强的指标。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