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融合”起步


作者:金烨    时间:2012-03-15





产品与产品、软件与硬件、产业与产业的融合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2012年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旨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指明发展方向,以求增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质量效益。

  希望与问题并存

  电子信息技术是极具生命力的先导性技术,如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均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写入了国家战略之中。近几十年正是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从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否发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参与《规划》撰写的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李认为,“十二五”既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规划》基于这一定位,主要从技术演进趋势和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产业面临的形势。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实现6.39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速15.57%,增加值达到1.40万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5912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速为17.1%;彩电、手机、计算机、多种电子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李介绍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了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了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依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仍处价值链中低端、研发投入强度低且投向目标较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等。

  赛迪顾问分析师王莹表示,目前我国某些低端制造业正面临比较大的发展困境,从事低端制造的企业获利水平不是很高,国家也在思考如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如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李表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要完成年增速不低于2011年的任务目标。从国际环境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现有问题来看,完成该任务目标并不轻松。目前,我国内需市场的开拓还不够,缺乏刺激内需增长的因素。“十二五”期间如何拉动内需,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