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出口海外风险日益加大,国际化战略准备不足


时间:2012-03-30





  2011年,中国汽车国内销量增幅不足3%,汽车出口却实现了49.45%的大幅增长,创历史新高,其中轿车出口同比增幅达107%。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海外建立了组装厂,以K D方式出口,其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升。

  日前,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中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但我们仍须看到,目前中国汽车的国际化发展还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和行业引导,企业对国际化的理解、定位、战略目标和行动策略也有较大差异,表现在海外则是各干各的、互相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互动支持,这直接导致中国汽车在海外发展的风险日益增大。

  国际化战略准备不足

  《经济参考报》记者:中国汽车在海外发展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王凤英:具体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中国汽车出口品质鱼龙混杂,影响中国制造整体的品牌创建。国家有关部门在汽车出口的整体组织引导,出口结构协调方面力度不够,导致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同室操戈、恶性竞争,中国汽车“低价低质”的低端形象难以扭转。

  二是企业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中国汽车境外营销网络大部分依靠海外经销商,而这些经销商往往同时代理多个企业的品牌,加上我们的品牌弱势,导致了中国汽车企业议价能力弱,经营质量差;此外,由于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的整体滞后,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中国汽车业在海外的价格竞争优势逐渐削弱。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竞争优势正在逐渐削弱。

  四是企业出口的战略和理念明显滞后,在海外市场的经营质量堪忧。很多企业缺乏足够的海外发展战略支撑,在海外市场的经营理念更是严重滞后。一些企业由于没有充分的海外市场调研,缺乏对出口市场的前期了解和准备,甚至对出口产品基本不做目的地的适应性改进,在营销服务网络和品牌建设方面都缺乏规划,凡此种种,使得中国汽车的海外经营质量整体处于较低的水平。

  五是研发能力不足导致 走出去缺乏持续性。由于研发能力不足导致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成为制约汽车企业走出去的瓶颈,使得一些企业在海外市场多半只能成就一时繁荣,没有持续性可言。

  六是海外并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购风险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案例逐渐增多,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企业甚至把并购一个洋品牌当作实现自身品牌高端突破的捷径,在缺乏足够的并购工作基础准备的情况下盲目出手,使得并购的成本、风险都在加大。

  七是因关税、技术贸易壁垒以及专利标准等原因导致的贸易摩擦增多。仅汽车零部件方面,我国就已受到10多起国外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刹车盘、汽车挡风玻璃等。下一波国外反倾销很有可能将集中在中国的整车出口问题上,如果不能未雨绸缪,中国汽车很有可能会被迫从已经占领的海外市场退出。

  八是发达地区市场进入难度日益加大。西欧、北美等发达地区汽车市场,排放、安全、技术等标准要求门槛越来越高,更新越来越快,且企业进入的认证过程耗时长,程序繁杂,费用高;同时,这些地区的市场饱和度较高,品牌结构比较稳定,中国企业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面临众多困难。

  谋求建立响当当的汽车品牌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经历了最初试水海外发展阶段后,摆在中国汽车业面前最紧迫的课题是什么?

  王凤英:品牌建设。品牌的弱势地位始终是制约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发育逐步成熟,竞争日趋白热化,自主品牌企业纷纷认识到,没有品牌附加值就没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就难以保障企业可持续的经营质量,就谈不上国家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模式。没有自己在国际上响当当的品牌,就谈不上汽车强国。在未来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中国汽车要想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在全球打响中国汽车的整体品牌。国家整体品牌的打造离不开企业各自品牌的打造,更有赖于那些优秀自主品牌企业的带头突破。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汽车的强国梦想,实现中国汽车国际化整体竞争实力的有效提升。这就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以必要的方向上的指导,在政策和产业环境营造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推进中国汽车企业稳步“走出去”,最终实现健康、快速、良性发展,在全球建立起几个响当当的中国汽车品牌。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