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发布的时期,医药工业企业应当用整体的目光来解读《医药工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传递的讯息。
随着《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出台,我国股票市场医药板块出现逆流入市的显著动向,表明《规划》对于医药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整体形势起到极大的提振作用。
转向“高级化”
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而《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其在医药细分领域的具体响应,同样鲜活地传递了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医药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主要指向两个模块,一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一是技术结构的优化。
产业链整合
《规划》提出,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对比“十一五”期末“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工业企业10 家,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43.4%”,行业格局将形成跨越式的提升,而且《规划》中首次提出年销售额“500亿元”量级。
而在承担医疗体制改革重要攻坚任务的基本药物方面,《规划》同样提出了明确的集中度量化要求“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主要品种销售前20位企业占80%以上市场份额”。
透过《规划》的上述要求不难推断,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即提升产业集中度,这一方向也延续了《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的导向。
“十一五”期间,一大批具有规模实力和资金实力的优质医药工业企业通过内生式和外延式两种扩张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优势,但数据对比表明其与大型国际医药企业仍具有悬殊的差距: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年销售仅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辉瑞的2.2%。
“十二五”期间,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进程势必将加快,且会明显体现出《规划》提及的“新趋势”。除同类产品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企业重组困难落后企业等购并现象外,研发和生产、制造和流通、原料药和制剂、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之间,甚至全产业链意义上的上下游整合也将大规模呈现。在国家药品价格政策、招标采购政策等多重挤压下,药品盈利空间正在不断萎缩,加强产业环节间的联结无疑成为重多企业掘取利润的首要选择。
技术创新
《规划》要求,截至2015年,全国药品生产须100%符合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而已经实施的新版GMP对于药品质量管理水平较第一版有了显著提高;同时颁布的新版《中国药典》对于药品安全性的检测标准也有了明显提升;加之已经初具体系的药品电子监管制度的实施,已经使得规划对于药品质量方面的要求跨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质量标准的提升抬高了医药工业领域的准入门槛,有益于形成淘汰机制,那些技术意识落后或技术能力不足的企业将面临被剔除的危机。这种危机也自然形成了医药工业进行技术维新的“倒逼”机制。
技术优化或技术创新正是贯穿《规划》始末的重要主线,被反复提及。
比如,针对基本药物,《规划》规定,要“提高基本药物生产技术水平。支持基本药物生产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推广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实施新版GMP 改造,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再如,《规划》要求推进医药工业绿色发展,并提出具体量化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这同样需要企业通过开发应用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予以实现。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