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4万亿元,我国软件产业化进程将提速


时间:2012-04-17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正式印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将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规划》还要求加快工业软件的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其在诸多领域的应用。


  培育3到5个千亿级企业


  软件产业是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产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软件业龙头企业培育至关重要。《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打造一批著名软件产品和服务品牌。到2015年,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软件企业,产生3到5个千亿级企业。


  大企业是推动软件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中坚力量,《规划》在企业创新方面明确提出了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实现协同发展的思路。即建立企业间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等各类联盟,实现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与此同时,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软件服务方面实现协同发展。


  为此,《规划》提出了开展“龙头企业培育工程”的配套规划,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区域化集聚发展能力,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在具体操作中,国家将支持骨干企业进一步提升已有优势技术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在此过程中,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打造一批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


  推动工业软件产业化应用


  加快工业软件的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综合集成应用能力。根据《规划》,工业软件的研发要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进行。在此过程中,推动工业软件在航空、航天、船舶、机械等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安全研究,提高安全隐患发现能力。


  《规划》明确,在重点研发对象上,要支持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CAD/CAM)、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控制系统(PC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软件研发。


  此外,工业软件要面向政府、金融、通信等领域的行业信息化需求,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要重点突破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大型应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集中优势力量,提高应用系统与基础平台的整合能力、信息系统间的综合集成能力,形成结构完整、扩充性强、安全可靠的整体应用解决方案。


  同时,作为保障目标实现的配套措施,《规划》还提出了开展工业软件应用促进工程。此项工程将重点支持一批应用效果好、技术创新性强、市场认可度高的工业软件产品。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工业软件推广计划,建立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中心;在产业链建设方面,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定工业软件相关技术标准,支持工业软件产业联盟发展。另外,工程还将大力推动软件产业和传统工业的融合发展,引导软件企业与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支持工业企业充分利用软件技术提升自身创新发展能力。


  推动云服务模式创新


  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环境下的新兴服务业态,着力推进云计算等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


  据此,《规划》提出了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该项工程旨在通过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推动云计算服务模式发展。工程将以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发展一批面向医疗卫生、教育科普、文化资源、生产制造、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示范应用;在整合计算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保障信息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推广典型经验,形成一批满足重点领域需求的安全可靠关键技术和产品,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与此同时,通过制定一批重要的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产业链较为健全、相关服务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格局。

来源:中国工业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