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PC市场一季度回暖,厂商转型探寻产业平衡点


作者:杨剑    时间:2012-04-23





日前,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称,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出现了增长,达8900万台,增长1.9%。而另外一家市场研究公司IDC公布的数据显示结果也与Gartner相同。今年以来,不被外界看好的PC市场却出现回暖情况,引发了业界的关注。

  惠普仍居全球PC头把交椅

  根据Gartner发布的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8900万台,相比2011年第一季度,虽然仅仅是小幅增长1.9%,但这已超过Gartner此前下跌1.2%的预期。

  从PC企业的排位来看,惠普仍居全球PC头把交椅,出货量达1530万台,占据17.2%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7%;联想则居于第二,出货量1160万台,市场份额达到13.1%;戴尔、宏碁和华硕分别居第三、四、五位。值得关注的是,联想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第一季度效率同比增长了50%。

  此外,在美国市场方面,惠普、戴尔、苹果、宏碁和东芝分别排在第一季度美国市场出货量的前五位。

  去年,泰国发生的洪灾,导致硬盘短缺情况迟迟未能得到缓解。而用户消费习惯的改变和平板电脑等产品的推出,都对PC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今,Gartner发布的报告让整个PC产业都重新看到了希望。IDC分析师洛伦·洛夫德指出,PC出货量增长预示着整个行业将在今年年底前出现“大幅反弹”。历史表明,PC销量增长放缓以后,紧跟着就会出现复苏。

  据Gartner预计,今年的PC出货量仍将以4.4%的速度增长,进而达到3.68亿台,而到2013年更可达4亿台。

  五大巨头携手推动PC市场反弹

  显然,全球PC市场的反弹与五大PC巨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去年,惠普突然宣布考虑剥离PC业务,不仅引发了整个业界的强烈关注,也导致其自身发展陷入混乱。随着惠普大刀阔斧的改革重组,以及对业务发展的重新定位,PC业务逐步加强,惠普依然牢牢占据着全球PC市场的头把椅。市场数据显示,去年惠普宣布分拆PC业务后,其市场份额下滑至16%,如今,惠普的市场份额又恢复到18%。而在Gartner报告出台后,惠普股价也创下公司三年来的最高涨幅。

  联想方面则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指出,三年来联想的增长势如破竹,已经连续九个季度在主要个人电脑厂商中保持最快的增长速度,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整整翻了一番。

  在美国PC市场居于第三的苹果也在高歌猛进。去年第四季度,苹果售出1540万部iPad,超过任何一家PC厂商的PC销量。有市场调查机构做出的调查显示,有44%的用户表示,如果他们要购买平板电脑的话,只会选择iPad系列产品。

  除此之外,在PC产品的变革中,超级本也正在助力PC产业不断创新。以“实现性能与便携性的最佳结合”为口号的超级本,由于对产品的性能、设计、外观等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各大PC厂商都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来适应超级本的要求,不断创新,以带给用户全新的体验。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叙曾表示,超级本是PC产业的一个重大机遇。目前,已有7家厂商推出了10多款超级本,2012年,预计将有超过75款的超极本推向市场。

  后PC时代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新iPad发布会上,苹果CEO库克提出后PC时代已经来临,引发了许多争论。对错与否暂不评论,一个事实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正飞速发展,传统PC市场份额正不断被蚕食,PC厂商该如何创新,调整战略,快速转型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产品上需要考虑创新。超级本的出现提醒PC厂商,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这其中,既包括企业对现有产品的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提升用户体验;也包括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形势、消费观念的变化,创新推出的新的产品,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其次,在策略上需要顺应时代变化,调整自身战略。联想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指出,PC产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那就是“PC+”的时代。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联想提出了“PC+”战略,以“四屏一云”布局未来,即推出覆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和智能电视四大品类的终端产品,通过与乐云服务的融合,实现从传统PC领域领先厂商到PC+领域领先厂商的过渡。

  除此之外,提升服务内涵和价值也是一个方面。对PC厂商而言,随着市场的发展,服务的涵义正不断延伸。前不久,惠普宣布将于5月10日推出针对企业的测试版云计算服务,让通过接入互联网来办公。而在此前,惠普已经获得了来自美国军方一份价值2.49亿美元的云端运算服务合同。

  PC市场回暖让PC厂商看到了新的希望,如何将这一希望延续下去并发展壮大,则成为今后PC市场的重头戏。(杨剑)

来源:通信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