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遭遇“倒春寒”企业须向“质”转变


时间:2012-05-08





服装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青岛西海岸已成为拥有出口服装企业40多家、年出口货值2.3亿美元、从业人员1万多人的出口服装制造基地。几年来,青岛西海岸服装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今年第一季度,服装出口货值仅4100多万美元,同比下降近4个百分点,出口服装企业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倒春寒”。


出口服装货值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信心低迷,制约了纺织服装需求;二是原料价格的压力过大,去年棉花价格的大起大落对服装行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化纤价格受棉花价格、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也对服装行业产生了影响;三是服装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明显,几乎所有服装企业用工短缺,工资涨幅较大,使用工成本呈刚性上升趋势;四是服装企业依然面临融资不畅、融资成本高、订单数量不稳定等问题,尤其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的条件下抗风险能力较弱。


青岛西海岸出口服装产业经过20多年的较快发展,已成为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然而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基本走的是一条加工制造的初级道路,服装企业只承担加工制造环节,缺乏前期的研发设计和后期的品牌销售,形成了制造环节中间高,研发设计、品牌销售两端低的尴尬局面。


为积极引导服装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转变发展方式,检验检疫部门建议出口服装企业,与其靠权宜之计渡难关,不如踏踏实实调结构;与其被动低端重复,不如先期投入主动向“质”转变。出口服装依靠出口数量高速增长的时期已逐渐过去,服装企业应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抓紧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品种、质量、效益的提高上。

服装企业应不断提高企业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出口品牌发展战略,培育自主出口名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新品种研发,推动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充分利用国家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政策,不断引进、消化、吸收、改造、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的装备水平,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特别是要在服装的薄弱环节,如在高档时装、高档面料、印染和后整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发新市场。采取深化日韩、提升东盟、突破欧美、拓展非洲的全面开放战略,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在境外建立分公司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大企业积极参加世界著名博览会,巩固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中小服装企业参加境内外专业展览会,重点开拓中东、俄罗斯、南美、非洲等购买能力增强的国家和地区。


顺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主动“走出去”。有条件的服装和相关配套企业主动向东南亚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充分抓住国外劳动力、原料价格较低,不受配额限制的优势,用足用好所在地政策资源,在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在互利中实现共赢。

发挥行业优势,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服装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形成行业的凝聚力,加大信息交流,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无序竞争,提升服装行业整体管理水平。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