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助推国产智能手机走进“春天里”


作者:林憬辉    时间:2012-05-10





3G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智能手机产业的兴旺发达,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产智能手机也从中获益颇丰。日前,就有来自台湾手机配件制造商的预测称,国内手机制造商华为和中兴,今年的智能手机出货总量将达到9500万部至1亿部,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联合份额将达到15%。

  如果这一预测能够实现,那国产智能手机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从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看,国产智能手机与三星、苹果等洋品牌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国产智能手机的春天要想长久需在多个方面加倍努力。

  国产智能手机渐成气候

  2011年是国产智能手机崛起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当三星和苹果为了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头把交椅争得不可开交之时,华为、中兴、联想、酷派等一批国产智能手机借着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强势崛起,特别是3G在神州大地的迅速普及,更让这些国产智能手机享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带来的发展良机。

  据市场调研公司易观国际对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手机市场销量前十的品牌中国产占据六席,分别为联想、酷派、华为、中兴、金立和OPPO。国产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为37.5%,而诺基亚、三星、LG、摩托罗拉四大国际品牌的份额为41.5%,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增长逐步赶超国际品牌。虽然这只是国内整体手机市场的销量监测数据,但是从中却不难窥测出智能手机发展的大势。

  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国产智能手机成为不可缺失的一份力量,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智能手机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角色。不久之前,华为表示其在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000万部,较2010年同比增长5倍;中兴也宣称其2011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超过1200万部。调查公司统计,201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华为和中兴已经成功挤入前十。

  华为和中兴只是众多国产智能手机中的杰出代表。从当初2G时代的“山寨”仿造,到现在3G时代的规模创造,国产手机终于在智能手机时代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多因素助国产手机崛起

  国产智能手机的崛起除了自身不懈的努力外,也在于把握住了两大市场良机,一是国内电信运营商的终端补贴政策;二是Android等系统开发商的免费开放策略。

  2011年,国内3G市场渗透率超过10%,3G进入到快速发展通道。市场调研机构IDC也预测,今年中国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0.7%,首次超过美国,并且未来差距将越拉越大。

  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下,三大运营商的用户争夺战也呈现白热化的趋势,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运营商终端补贴的力度不断扩大,并向中低端市场延伸。对于在中低端市场拥有不错竞争力的国产智能手机来讲,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生产运营商的定制产品,借助运营商的力量对产品进行推广和销售,俨然已经成为国产智能手机在市场上扩大版图的一大捷径。

  这一点从另一个方面也能得到佐证。在易观统计的2011年市场销量前六的国内智能手机品牌联想、酷派、华为、中兴、金立和OPPO中,除了OPPO,其他都与运营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迎合运营商的需求之前,国产智能手机更关键的是搭上了Android操作系统这艘“大船”。

  谷歌一心挑战苹果,旗下Android操作系统一直打“开放”牌、“免费”牌聚拢全世界的终端厂商。对于来自中国的终端厂商,谷歌更是持欢迎的态度。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调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Android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品牌调查中,国内品牌华为、中兴、酷派占比分别为11.4%、9.8%和9.2%。

  正是抓住了运营商和Android抛出的机会,国产智能手机逐渐走向成熟。

  未来需巩固低端优势并走差异化路线

  国内电信运营商和谷歌Android系统给了国产智能手机叫板国际一线品牌的机会,但是国产智能手机要想持续发展关键是巩固低端市场的优势,并走差异化道路。

  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中低端市场的潜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很受市场欢迎。对于国产智能手机来讲,这正是不容错过的市场机会,需要认真把握深入挖掘。

  然而,国产智能手机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聚拢在Android系统旗下,造成同质化的发展困境。因此,寻找差异化的出路将是必然的选择。其实,差异化并非一件很复杂的事,从细节中就能获得。比如提供个性化的主题、大容量的电池等。这些都是国产智能手机可以发力的地方。

  从全球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上讲,国产智能手机的崛起还需依靠优质的产品、丰富的应用、良好的用户体验。而在智能手机及相关的软件应用市场日渐陷入同质化的今天,对于优质的产品还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细分用户,突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国产智能手机迟早会被淹没在市场的滚滚浪潮中。(林憬辉)

来源:通信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