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带起投资泡沫,LED照明行业再掀“上市潮”


作者:韩海龙 刘兴斌    时间:2012-05-25





2011年“倒闭潮”过后,LED照明行业开始走向整合洗牌期,不甘心倒在黎明前最后一刻的众多LED企业纷纷谋求上市融资。尽管行业难掩质量弊病,但频繁下发的政策红利逐步显现,LED照明迎来新一轮上市潮。

  据悉,自去年11月4日发改委等部门公布我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以来,诸如公开LED路灯采购招标、半导体照明“十二五 ”规划等相关利好政策频出。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其中安排22亿元补贴资金支持推广节能灯和LED灯。

  在政策红利的带动下,资本市场向LED照明行业伸出橄榄枝。2012年1季度,6家LED公司正式上市发行,2家过会待发,其中涉及LED照明的公司就有5家。

  然而,热钱所引发的泡沫效应也随之而来,LED产业彻底被“炒”起来了,投资过热后是难以平息的商业地产泡沫。

  如此状况必将加速行业整合,高工LED研究所所长张小飞认为:“LED照明行业在5年之内将有三场大的战役,各个细分行业将会被划分。”

  政策下的“上市潮”

  就在5月16日国务院推出节能灯和LED灯22亿元补贴政策前9天,科技部发布《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征求意见稿》称,期内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培育20~30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成50个“十城万盏”试点示范城市和20个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化基地。

  加之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中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与国家三部委组织的2012年半导体照明产品财政补贴推广项目公开招标等政策,光大证券分析称,今年一季度末开始,LED行业景气度有所回升,背光、照明需求大量涌现,订单能见度恢复到两个月左右,开工率环比大提升,龙头企业甚至接近满载。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和政策补贴持续进行,LED景气度将进一步上升。

  在政策带动下,资本市场向LED照明行业伸出了橄榄枝。2012年1季度,6家LED公司正式上市发行,2家过会待发,其中涉及LED照明的公司就有5家。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2012年上市的5家涉及LED照明行业的公司中,万润科技 002654,SZ募集2.2亿元投向新型高光效贴片式LED项目和LED绿色节能照明灯具生产项目;长方照明 300301,SZ募集2.6亿元对LED照明光源和灯具扩产;聚飞光电 300303,SZ募集3.1亿元扩产背光LED器件和照明LED器件;华灿光电 300323,SZ拟募集9亿元建设第三期LED外延芯片项目;利亚德 300296,SZ募集2.8亿元用于LED应用产业园建设项目。

  上市融资的重要性也将在不久后逐一显现。

  深圳力合清源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建云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上市后的公司通常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给未上市的企业带来压力,同时由于LED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的特点,IPO成功的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从而加速行业整合。”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贺在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上市潮有利于LED行业的优势公司募集更多的资金,在行业低迷时逆势扩张,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从而打通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这不仅可以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自身市场规模,在LED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上市潮的外因在于已经上市的LED公司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压力逼迫未上市的公司寻求融资渠道,内因是在过去几年国家政策的催化作用下,LED行业蓬勃发展,公司业绩靓丽。在未来LED行业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利润增速下滑的情况下,目前是LED企业上市的好时机。”贺在华补充。

  此外,LED企业上市密集的背后是国内外LED大厂长期看好国内LED照明行业,从而加速了并购步伐,在产业调整期加快全产业链的布局以实现资源整合。

  贺在华认为:“从已经上市的LED照明类企业来看,上市融资是一条康庄大道。首先,募集到资金,保障新的投资项目运行;其次,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最后,借助资本市场透明规范的监管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

  但据了解,2012年已经上市的4家LED照明企业股价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万润科技于5月17日创出上市以来15.55元的新低;聚飞光电26.05元的最新收盘价较上市次日29元的高点仍有超10%的跌幅;利亚德股价则已经从上市首日的24.98元下跌至17.01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LED照明类企业资金使用方向单一,短期内资金仍将应用于行业内产能扩张,一旦出现风险,对公司影响极大。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