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口及水资源分布天然不均衡,再加上受供水基础设施整体落后、地下水超采、环境污染严重、检测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决定了在我国要妥善合理地解决饮用水水质问题,从一开始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长期方案。”针对此前“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水安全事件”,业内专家表示。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根据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的普查,全国共计4000余家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合格率仅在50%上下,并且几无城市自来水能直接饮用。针对舆论质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称, 2011年最新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我国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我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但这并未完全消除公众对饮水安全的担忧。
那么,我国自来水质量究竟如何?什么样的自来水才是合格的?如何才能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本报记者连日来进行了相关调查和采访。
老数据引发新思考
“水安全事件”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参与其中,纷纷透过不同的渠道、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既有担忧者,也有冷静思考献计献策者,但无论如何,有一个数字却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理智与情感,那就是究竟该相信合格率50%的说辞,还是认同83%的说法,毕竟自来水质量合格与否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健康都息息相关,对于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大众需要更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关于50%这一数据的真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主任邵益生给出了准确解答。邵益生表示,2008年、2009年,为了掌握城镇供水设施是否适应新标准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曾组织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进行了普查,按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评价,自来水厂出厂水水质达标率与标准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因此,当时的普查结果显示,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水质达标率为58.2%。
但邵益生同时强调,针对城镇供水设施落后这一情况,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门编制发布了《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在这一措施的约束及带动下,全国各地采取升级改造水厂和管网、强化运行管理、更换水源等措施,积极应对新标准的全面实施。“为此,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再次会同有关单位、组织国家认可的专业水质检测机构,对占全国城市公共供水能力80%的自来水厂出厂水进行了抽样检测,调查结果为水质达标率占83%。”
“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由2009年58.2%提高到2011年83%,这恰恰说明我国城镇供水水质正在逐步提高。”邵益生表示。
虽然结果显示50%合格率系数据误读,但还是有不少人表示,无论是50%或者83%,都不能算是合格饮用水水质的完美结果,期待在此事件后,相关部门能对饮用水安全问题更加重视,饮用水水质才能更上一层楼。
“现在看来,显然是虚惊一场,但如此众多的公众参与到水安全话题的讨论中,这却是前所未有的新现象,表明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意识在觉醒,其影响也会逐渐传导到水处理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推动我国水务行业管理与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政策“组合拳”推动水治理
业内专家表示,改善水源水质和完善供水设施是解决自来水水质稳定达标的主要途径,虽然我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但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例如,自来水从水源地流入千家万户,要经过源水、净水、输水、用水4个环节,但4个环节目前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在处理环节,我国以地表水为水源的公共供水厂绝大多数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已沿用百年,有时源水中的一些污染物不能完全去除。
输水环节更令人担忧,“大多数城镇输水系统陈旧,由净水厂流经管网到达水龙头时,水质合格率会下降约10%。国内水源水质的改善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中国水科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
事实上,“水安全事件”经由媒体发酵后,相关部委迅速行动起来,联手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以便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