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中药工业将保持年均12%以上速度的增长,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巨大的市场潜力,让众多企业纷纷抢滩中药市场,欲从中“分一杯羹”。
然而,另一份数据却让众多的企业“望而却步”,也凸显了我国中药企业在成长壮大进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
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医药企业人才招聘需求量同比增长96%,其中技术科研类人才的需求骤升。医药企业普通研发人员的年薪近十万、研发经理年薪更是高达十八万,研发人员2011年的涨薪幅度达15.8%。许多企业以高薪聘请人才的方式依然无法长久留住人才,导致许多企业不得不“挖墙脚”,吸纳和稳固人才已成为制约医药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了让中医药工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永葆生机”,实现《规划》提出的“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的目标,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创新。
我国医药企业人才短缺状况很难通过企业自身努力在短时间内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加强医药市场监管、加快对社会潜在的医药人才资源由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化工作,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山西省政府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据了解,近年来山西实施“晋药战略”,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政帮助。山西首家创业板上市药企振东制药便借此机会开展了与国际合作,在澳大利亚建立中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国际人才的优势,在扩大中药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实力。
中医药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加需要各大高校的培养和输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要抓住医药市场人才短缺的契机,加快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以有效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医药人才的有效需求,实现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目前市场现有中医药科研类人才不足,中医药企业必须把眼光转向高校,寻找到“源头活水”,才能真正解决医药人才短缺的困局。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中医药企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自身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这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成为知名中医药品牌的关键。
“今后我们将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让中药事业真正做大做强。”振东制药董事长李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了解,近十年来,振东制药与山西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晋药研究网络,与山西中医学院共同建成“晋药研究中心”。去年振东制药成功引进高端人才112人,建立了“百名研究生创业园区”。李安平还告诉记者,“未来六年,我们还将投资20亿用于中药研发。”
来源:证券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