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三年整顿和振兴,我国现代乳业格局初形成


时间:2012-07-04





  在日前于郑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兵表示,要全面把握当前我国奶业发展新形势。他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奶业快速发展,已连续跨越3个1000万吨台阶。在经受了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的重大挫折后,我国奶业经过三年整顿和振兴,逐步摆脱了婴幼儿奶粉事件的严重影响,产业素质不断提升。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单产水平有新上升,生鲜乳质量安全得到保障,现代奶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奶业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乳业生产稳定发展振兴步伐明显加快奶牛存栏和产量保持增长,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大幅上升。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440万头,奶类产量3810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17%和0.8%。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3%,比2008年提高13.5个百分点。奶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国主要乳品企业共有自建牧场30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是2008年以后新建的。辽宁辉山乳业已有规模牧场46个,存栏10.2万头,现代牧业已有万头牧场13个,存栏12.4万头,这些牧场基础设施、防疫条件、挤奶设备和管理系统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奶牛养殖效益向好。2011年全国奶农盈利面达到80%,比2008年提高20个百分点,饲养一头单产5吨的奶牛收益2000元左右,高鸿宾说,“是近年来效益最好的一年”。乳制品生产和消费持续增长。2011年全国共有71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比2008年减少近一半,加工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全国乳制品总产量2387万吨,比2008年增长32%。人均奶类消费量32.4公斤,比2008年增加了4.4公斤。


  奶站监管持续加强标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高鸿宾指出,婴幼儿奶粉事件后,农业部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全面开展奶站清理整顿,依法加强奶站监管,连续4年开展生鲜乳专项治理,通过自查、省间互查、重点抽查等方法,不断强化奶站监管,坚决取缔不合格奶站,清理非法收购营运黑窝点,规范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市场秩序。同时,大力推进奶站标准化建设和管理。全国现有1.3万个奶站,比2008年减少6890个,减幅达34%。奶站由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和奶农合作社三类合法主体开办,全部持证经营,纳入监管。全国近8000辆生鲜乳运输车也全部持证运输,规范运营。与2008年以前相比,奶站的设施设备、卫生条件、检测手段等明显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监测执法不断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有保障农业部门连续4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通过专项监测、飞行抽检、异地抽检、隐患排查等手段,以奶站和运输车为重点,逐年扩大抽检范围,提高抽检频次,坚决打击各种违法添加行为。高鸿宾表示,全国已实现奶站监管和生鲜乳监测两个全覆盖,即监测计划覆盖全国所有奶站,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


  截至2011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5.6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等违禁添加物,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比2008年以前有了大幅提高。我们本着为消费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妥善处置了各类网络谣言和突发事件,保障产业平稳发展。


  奶业法规和制度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实现新突破国务院发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和《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奶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还公布了《生乳》等66项新标准,指标设置更加符合生产实际,标准之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奶业发展规划》、《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和《生鲜乳收购站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等5项新制度,科学布局奶业生产,进一步规范生鲜乳收购和运输。高鸿宾表示,国家先后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性能测定、挤奶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性保险等政策,扶持资金从2008年不到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8亿元。特别是国家对奶牛优质牧草的扶持政策取得历史性突破,从2012年开始,国家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25亿元,建设50万亩高产优质苜蓿基地,促进草畜配套,从根本上提高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高鸿宾指出,总体看,过去的三年是我国奶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三年,是政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的三年,是广大奶农和企业顽强拼搏的三年。不管有什么样的质疑,实事求是地说,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奶业发展已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远水)

来源:消费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