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暑运旺季的到来、航油及燃油附加费的下调,机票裸票价格将会显著上升,航空公司盈利状况也将有显著改善。
在国际油价前期大幅下滑影响下,7月我国航油价格迎来“三连跌”,航空公司燃油成本也有了显著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暑运旺季的到来、航油及燃油附加费的下调,机票裸票价格将会显著上升,航空公司盈利状况也将有显著改善。
--航油价格“三连跌” 燃油费大幅下调
记者从大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金银岛获悉,中石油、中石化都已宣布下调7月份航空煤油结算价格:自7月1日零时起,销售公司供中航油的3号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7459元/吨调整为6718元/吨,下调幅度741元/吨。
这已是今年航油价格第三次下调,下调后价格水平较去年同期下降12.3%。
航油价格此次调整源于新加坡航油价格的下跌,在5月25日-6月24日计价期间,希腊大选、伊朗核会谈、G20峰会、美联储议息会议接连召开,国际油价在这些关键性事件的影响下维持弱势盘整格局,新加坡航油离岸价呈现大幅走低之势,均价环比下跌13.48美元/桶。
随着航油价格下调,国内航空公司陆续发出通知对燃油附加费做了相应调整:自7月5日起,成人旅客乘坐800公里含以下航段,燃油附加费下调20元,由70元降至50元;800公里以上航段下调30元,由130元调整为100元。同时,儿童旅客乘坐航段的燃油附加费亦下调10元。
也就是说,三个月时间内,燃油费最高标准从今年4月150元的最高点下降至100元。
航油成本是航空公司最大的成本开支,占比已超过40%,油价下跌,航企成本压力也将大幅减轻。据信达证券测算,按照2011年加油量计算,此次油价下调可使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的燃油成本分别减少18.6亿元、21.9亿元、27.8亿元,分别占其一季度营业总成本的8.19%、11.19%和11.86%。
核心提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暑运旺季的到来、航油及燃油附加费的下调,机票裸票价格将会显著上升,航空公司盈利状况也将有显著改善。
--民航传统旺季来临推涨票价
今年以来,油价高企、需求回落让航空公司经营压力巨大,民航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2月、3月、5月,国内航企出现单月亏损现象,特别是5月份全国航空公司亏损13.7亿元。
进入三季度,这一颓势将有所改变。据了解,每年7、8、9三个月,是传统的民航暑运旺季,历史规律显示,随着旺季的到来、燃油附加费的下调,机票裸票价格票价将会显著上升。
广发证券统计数据显示,6月航空票价折扣指数月度均值走势累计同比上涨9.71%,环比上涨13.99%。
平安证券报告指出,高考结束后,国内市场6月下旬开始逐渐恢复,需求开始有所好转,票价同比增速虽然有小幅下滑,但仍然高于去年,客座率同比下滑幅度明显收窄,并且回到了82%以上。
国际票价走势更为强劲。国际航线目前的客源需求虽然尚未完全恢复,但国际航线的票价却已快速回升,预计票价的提升将继续至暑运。
平安证券分析师孙超表示,从客源增长上来看,由于去年客源增长较快,导致客座率基数偏高,预计今年国内暑运期间客座率难以超过去年高点,但可以保持在82%以上。票价方面,由于今年以来各公司对票价的控制较好,同时暑运各公司对票价更为看重,因此,预计今年暑运的票价将明显高于去年,并能够弥补客座率的下滑。
核心提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暑运旺季的到来、航油及燃油附加费的下调,机票裸票价格将会显著上升,航空公司盈利状况也将有显著改善。
--三季度航企盈利向好
据了解,三季度暑运是全年业绩走势的关键,暑运业绩一般将占据全年业绩的80%以上。
东方航空总经理马须伦日前表示,今年航空企业仍面临较大盈利压力,不过预计下半年形势会好一些。主要由于三季度进入中国航空业的传统旺季,而且油价也开始下滑。
安信证券分析师谢红表示,以目前油价水平测算,预计三季度国内航油出厂价同比下滑17%。考虑去年下半年油价较高,而近期油价下调明显,这对行业盈利将是阶段性利好。
国金证券对三季度航企业绩看法相对保守,认为由于受经济下滑影响的休闲旅客数量低于商务旅客,三季度旅游旺季和商务淡季将有望驱动需求增速出现回升,虽然运力供给也将明显加大,导致客座率预计会有所下滑,但预计票价水平仍有望稳中有升,叠加油价的下降,三季度各航空公司的主业利润同比降幅将大幅缩窄,甚至出现一定正增长。
“今年暑运业绩将与去年基本持平,甚至略超去年。”平安证券报告则预计,今年暑运运力增长平稳,票价上升,航油成本下降,虽然客座率难超去年,但总体盈利水平仍然看好。
瑞银证券亦指出,6月下旬起暑期旺季将推动国内RPK收入客公里增速持续回升,7-9月有望至7%以上,客座率将同比持平或提升、票价将维持同比增加3%-5%;日本航线需求有望持续高增长,欧洲航线票价有望触底回升。加上当前油价明显低于2011年3季度水平,航油成本压力明显释放,这些都对行业形成明显利好。
来源:新华网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