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爱立信公司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终端用户新增3900万,增量为全球第一。显然,我国移动终端用户的增长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速扩张是分不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终端商加快完善自身产品线布局,运营商对终端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智能手机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市场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
一季度移动终端用户增量中国居首
在3G网络不断完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高速普及、消费者需求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移动智能终端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其中,中国市场移动终端用户增长势头尤为强劲。据爱立信公司日前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移动终端的普及率已达87%,用户总数达到62亿在排除拥有多个终端的用户后,实际数字约为42亿左右。其中,中国移动终端用户新增了3900万,增量为全球第一,而印度则以2500万的新增用户量排名第二,仅中国和印度新增用户就占到了全球新增用户数的近四成。该报告还预计,到2017年,3G网络将覆盖全球85%的人口。
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是中国移动终端用户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概念的普及、终端厂商智能产品线布局的完成,以及运营商对智能终端的愈加重视及补贴力度的加大,手机市场正逐渐完成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过渡。
根据易观国际此前发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智能手机市场进入快速增长期,全年销量约7000万台,市场占有率在27%。其还预计,2012年我国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将达到45%,较2011年上升18%。此外,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Q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季度监测报告》也显示出了同样的趋势,2012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销量达到2895万部,环比增长26.8%,同比增长103.7%。
智能手机驱动移动终端市场规模发展
目前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上继续扩张,但经过一段疯狂增长期后,其开始放慢狂奔的步伐,逐渐进入冷静发展期。然而,在全球智能手机发展势头逐渐放缓的大背景下,亚太市场却风景独好,智能手机尤其是千元智能机的销量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而在整个亚洲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无疑是最大的金矿,这一巨大商机也引来了众多厂商前来“掘金”。
传统手机巨头将中国市场作为发展重心。此前,三星新旗舰Galaxy S III在全球正式发布一个月后登陆中国市场,与以往相比加快了入华步伐;HTC也将重心从欧美转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其中国区总裁任伟光日前表示,专利事件以及业绩下滑迫使HTC要做出调整,过去HTC八成的销售在欧美市场,今年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会保持这一方向;此外,索尼移动近期也在中国连续发布了三款新机,欲通过机海战术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除了传统手机厂商之外,中国市场上正在增加越来越多的新兴厂商,尤其是近来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热潮更是搅动着业界神经。小米手机无疑是国内互联网手机中的一大成功典范,屡创销售神话;阿里巴巴可谓是互联网手机领域的“老将”,已经联合天语推出了多款阿里云手机;盛大网络不久前正式发布了旗下首部投入巨资研发的盛大智能双核手机;国内搜索巨头百度宣布联合长虹发布千元智能手机;而奇虎360将联合华为公司推出360特供手机更是在业界引起热议,该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更夸下海口称,互联网未来将干掉传统手机业……不难看出,智能手机正成为互联网“大佬”的下一个角力场。
事实表明,智能手机在国内终端市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内智能手机迎爆发式增长利好多方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高速扩张,对于手机商、软件商、运营商等各方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运营商可以在此基础上推广3G,拓展流量经营。终端发展对于运营商的3G用户争夺以及流量经营都十分重要,为此,国内三大运营商在终端产品的引进和补贴上都不敢懈怠。以中国电信为例,据了解,目前在国内3G用户份额,中国电信达到了28%;而在3G终端市场份额上,中国电信已占29%,接近三成,并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上升。近些年来,中国电信积极推动终端规模化发展,特别是加快CDMA终端进入各类社会零售渠道。如今,天翼终端发展的规模效应已经显现。据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电信将继续巩固千元机的领先优势,加速3G智能机的普及。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扩张也给中国手机厂商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契机,国产品牌手机迎来与洋品牌相抗衡的“翻身”机会。据赛诺咨询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3G智能手机销量前五名中,国产品牌占有4席。其中,“中华酷联”这4家的市场份额合计超过40%,加上其他国产品牌,整体份额将超过50%以上,与洋品牌平分秋色。
智能手机作为应用的载体,也给各大软件应用厂商来带了无限商机,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手机社交等一个个金矿因此开启。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带火了配件市场,诸如手机壳、手机贴膜、手机挂件等销售量颇大,利润更是十分惊人。(李艺玲)
来源:通信信息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