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制造”价格优势已一去不复返


时间:2013-11-15





  面向外贸出口市场的制造业供应商,最近的日子好不好过?《世界经理人》杂志日前对于中国制造行业的调查发现,40%的外贸供应商表示,近期买家的询单量有所增加。这或许是受到欧美经济好转影响。但是,外围环境的回暖并不能掩盖中国供应商的压力,“中国制造”的绝对价格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外部需求上升与国内产能消化未能同步的原因,也是传统出口企业真正的痛处。

  只会压成本,不会提质量

  最近,美国一家面向高端市场的知名零售商到厦门寻找新供应商,想要采购一种圣诞节庆商品——圣诞水晶球,水晶球中有圣诞树、雪橇等精致场景,轻轻一晃就会飘下“漫天雪花”。与中国供应商以往接触的外方买家有些不一样,这家美国买家提要求,增加这个、改良那个、能不能为水晶球配上音乐,而中国企业的反应则像条件反射:“这会增加成本的!我们做不到。”双方有些“鸡同鸭讲”。最终,中国供应商所开出的价格,竟然因为太低而令买方无法接受。原来,这家美国零售商的商店里,没有低于100美元的商品,采购价格也有最低设限,走的是高端路线,当然产品水准也要与价格匹配。这家供应商只会压成本,不会抬质量,最后合作失之交臂。

  买家压价、再压价,供应商想方设法不断省成本,中国很大一部分出口供应商多年来习惯于这种以“价格”为核心的模式,这也造就了他们的习惯思维。然而,现在的情况变了,那些盯着低价的买家,兴趣点开始转移,有的朝东南亚一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找供应商了。现在还留在中国找货源的,或者新近前来的,更多的是有品质要求的买家,需求端变了,而如果这里的制造端不能及时升级,就会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死胡同。

  “价低者赢”一去不复返

  环球资源企业事务总裁兼《世界经理人》杂志出版人裴克为指出,因为“中国制造”的绝对价格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的供应商必须摒弃价低者赢商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将着眼点转向质优、高效、创新的产品设计及品牌形象的提升,找到自身的独特价值,完成从“价格销售”到“价值销售”的角色转换。

  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企业的认识分为三种:第一类只知道情况变了,生意越来越难做,但完全不明原因;第二类明白问题在哪,自己的价格优势不再,但还不知如何改变;第三类则是既知道症结、又拿出了应对举措的。据对中国制造行业高级经理人社群的调查显示,已经开始积极践行“价值销售”的中国供应商,有73%的企业采取的办法是提升产品质量、59%积极开拓新兴市场,58%通过管理优化提高生产能力及效率,54%加强产品设计,53%提升品牌形象。

  上海雪瑞进出口公司做的是医疗机械和化妆品包材生意,董事总经理刘文娟对记者说,“明显地感到,客户变了。”她说,过去买家采购比较豪迈,买一个集装箱的货,再备货半个集装箱,现在口袋捂得牢,明显是在货比三家。另外,如今的美国买家常问她在美国有没有经营点,“这是他们在判断我公司的实力,也觉得在美国有点他们才有安全感。”为此,雪瑞公司主动转变,用ISO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贸易公司,赢得了不少高端客户的信任;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在美国租赁仓库、开设分部,业务版图扩张。裴克为指出,对中国供应商来说,对内要优化管理,重塑自己的独特价值,对外要敏锐地发现、对接买家需求,而不是简单地靠价格打市场,只有发生“质变”的企业,才有长远的未来。

来源:解放日报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