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办公厅公布《关于印发2025年度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的通知》,明确对全国41家多晶硅企业开展专项节能监察。多晶硅作为光伏电站核心材料,其生产过程具有高能耗特点,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光伏产业全链条低碳属性。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介绍,多晶硅产业作为光伏产业链的源头,其高能耗特性与"双碳"目标存在阶段性矛盾。此次工信部专项节能监察通过设定标准倒逼技术迭代和市场准入重塑竞争格局两重机制推动多晶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能效竞争。"节能监察对产能过剩问题的优化作用包括监察明确对电耗>60kWh/kg的产能实施关停,涉及未达标中小企业和部分老旧西门子法产线。同时,加速市场集中度提升,行业向头部企业整合加速,尤其是技术龙头与有区域优势的企业。"
据了解,多晶硅的强制能耗标准是根据国家标准GB 29447-2022制定的,源于对GB 29447-2012的修订,该标准规定了多晶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的限额等级、技术要求、统计范围和计算方法。标准适用于以高纯氢气还原三氯氢硅生产光伏用多晶硅的企业。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2012年标准详细规定了13道工序的能耗上限,2022年标准除了精简合并指标、保留综合产品能耗外,还大大提升了能效要求(77%以上)。限定值从46.28kgce/kg降至10.5kgce/kg,降幅77.3%,倒逼现有企业技术升级;准入值从38.87kgce/kg降至8.5kgce/kg,新建项目必须采用最先进节能工艺;标杆值新增1级≤7.5kgce/kg,引导企业超越最低标准,目前协鑫、通威等头部企业已接近这个水平。这一标准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推动了中国多晶硅全球竞争力。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监察仅是政策抓手,最终实现碳中和仍需依赖绿电基础设施布局、碳市场机制设计、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协同推进。若政策执行到位,多晶硅产业将从"双碳"负担转变为绿色制造的标杆,再结合多晶硅碳足迹认证与国际接轨,强化中国光伏产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据分析,短期内多晶硅市场主要靠成本支撑,随着一线企业主流订单签订完毕,成本略高的二线企业成交价或有小幅上调空间,同时高企的库存压力将制约价格上行幅度,整体市场价格涨幅呈现逐步收窄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多晶硅期货首个挂牌合约完成了从上市到交割的全生命周期,品种上市半年运行平稳,合约设计通过市场检验,品种流动性逐步提升,已具备服务产业企业风险管理的良好基础。为推动多晶硅相关产业企业逐步参与市场,经调研期货公司和企业,广期所将多晶硅期货纳入产业培育专项方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还指出,7月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及工信部制造业座谈会相继强调依法治理低价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政策信号持续强化。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聚焦行业生态建设与产能优化,为行业淘汰低效产能、改善供需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望后市,一方面,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持续深化,行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硅片价格有望维持相对稳健的走势。另一方面,下游电池片、组件对硅片价格接受程度以及终端市场需求也是关注重点,若下游接受较差,终端需求短时间内难有起色,可能会对硅片市场发展形成一定迟滞作用。但是,在"双碳"目标下的光伏产业仍具有强劲的生命力,硅片市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下,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记者 林水静)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