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创新驱动电商行业气象更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1-04





  2024年,我国电商生态展现出多元化与创新力齐头并进的局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0.9万亿元,同比增长8.6%。这一数据不仅表明了电子商务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高度依赖和信任。


  直播电商成重要增长点


  2024年,传统电商"握手拆墙",先是阿里和腾讯上演"世纪大和解",淘宝天猫逐步接入微信支付;随后阿里、京东互相"破壁","双11"前阿里和京东相继完成了京东物流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平台、菜鸟接入京东平台第三方商家、京东App开通支付宝付款等动作。


  直播电商在2024年更是迎来巨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市场学会发布的《2024年直播电商行业发展趋势观察》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直播电商零售额达到4.3万亿元,为电商行业贡献了80%的增量。直播电商不仅在淘宝、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蓬勃发展,微信视频号和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也加入了这一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直播电商生态。


  从发展态势上看,传统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拼多多等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新兴电商平台如抖音、小红书等通过种草和营销吸引了大量用户,尽管运营成本较高,但其在用户黏性和市场占有率上表现出色,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成为电商行业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员、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李勇坚表示,当下企业积极完善直播生态,借直播带货塑造品牌、拉动销量,行业规范与专业程度同步进阶。未来,伴随技术革新与市场优化,直播带货将持续迸发活力,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从卷价格到优服务


  2024年,电商平台不再一味卷价格,而且给予了商家一些利好政策,让商家可以更加专注做品牌、提升品质与服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


  为了给西部等偏远地区用户带来更多普惠,拼多多大力推进"电商西进"计划,免除了偏远地区订单的物流中转费,全部由平台承担,大幅降低了商家寄往偏远地区订单的快递费用,农货生鲜、日用百货等品类的快递费用最高降低了七成,西部地区快递订单量环比呈现显著增长,极大激发了商家开拓西部市场的热情,促进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力。


  据拼多多商家介绍,相较于其他平台,新品在拼多多上架后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流量和销量。事实上,这是拼多多方面提供的资源支持。据了解,拼多多会将具有品牌实力、产品质量达标、可以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合规经营、在平台上有良好销售表现的商家打上黑标,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当有新品上市时拼多多会对他们进行流量倾斜。


  淘宝和京东也调整了搜索权重和流量分配,不再单纯依赖低价吸引用户,而是回归到正常的商品交易价格。


  "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传统电商平台开始弱化'绝对低价'策略,转而注重长期发展和服务质量。"业内相关专家表示,平台之间互联互通,不再卷价格,而是更加看重品质与价值,这是好的发展趋势,有望促进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数智化技术赋能行业


  技术创新是驱动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AI正从电商运营端、供应链端、消费者端深度赋能电商行业,推动电商持续向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2024年,AI大模型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电商平台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便捷的购物体验。


  今年5月,抖音电商测试其首款面向消费者的 AI电商服务"AI购物小助手",该服务内嵌于抖音商城,能根据用户的购买需求,整理并展示相应的商品,包括图文介绍和价格信息。


  拼多多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市场趋势,拼多多能够预测市场需求,为农户提供生产指导,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


  今年以来,京东全面深化了 AI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推出了包括"开店 AI助手、AI工具免费生成图文、视频和直播以及AI客服"等在内的20余条创新举措;对发品环节中的 AI算法能力进行升级,并优化了交互界面,推出了图片智能发品功能等。


  据高盛预测,2025年,人工智能将为零售业每年节省540亿美元成本,同时创造410亿美元新收入。由此可见,通过大模型,电商平台或许可以打造出一个全新的AI电商体系。(记者 陈晴)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