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新能源车"里程焦虑" 超级充电站建设提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30





  近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印发《本市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超级充电站建设实施方案》提出,预计到2024年年底,北京市将建成超级充电站500座,到2025年年底力争实现数量翻番,达到1000座。


  据了解,自从202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深圳、广州、重庆、海南等多地先后提出超级充电站建设目标。


  超级充电站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将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从而大大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超充站建设提速


  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越来越期待获得类似加油站的"随行随充"服务,主要体现于"四性"即可靠性、便捷性、时效性、经济性,尤其是充电的时效性,已逐步成为影响购(换)车决策的前置因素之一,迫切需要通过技术产品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充电服务。


  据了解,"超充"是指以单枪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一种大功率充电技术,相较于快充和慢充,"超充"充电速度更快,充电时间更短,可以为充电用户带来"一秒约一公里"近似加油站加油的极致充电补能体验。


  近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超级充电站和丰台区东管头超级充电站投入使用,这是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建成并投运的首批超级充电站。


  据了解,首批超充站日均服务能力可达700车次,采用1000伏高电压技术平台,运用液冷超充技术,单枪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具备超级快充电池技术的电动汽车10分钟即可满足补电需求。


  相比之下,一辆家用车使用慢充桩充满电通常需要7-8个小时,使用快充桩则需要1-2个小时。


  目前,超级快充站建设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除北京市外,深圳市提出力争到2023年年底建成不少于150座公用超充站,2024年3月底前建成不少于300座公用超充站;广州市的目标是到2024年基本建成"超充之都",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换电站约200座。海南省则提出建设"超充之岛",2025年建成超级快充站超400座。


  除此之外,相关车企也在积极部署。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造车新势力超充站建设能力在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6月,蔚来已在全国建成有2279座超充站、1.02万台超充桩,与特斯拉规模相近。小鹏、理想、极氪建设的超充站分别为354座、444座和456座。


  还需各方合力


  虽然发展迅速,但当前超充设备建设面临的痛点主要体现在投资成本高回收期长、充电车型少兼容难、电网功率不够、充电基础设施不足等方面。


  据了解,一个超充桩成本在30多万元,相比普通慢充桩的几千元建设成本、直流快速充电桩几万元成本,均高出许多。同时,配备相应超充电池和接口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还比较少,会影响到站点的投资回报率。


  "超充"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电池、车、充电桩等多方全面配合,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升级,才能让超充站的价值最大化,在满足车主快速充电这个迫切需求的同时带动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


  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韩涛表示,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充电设施运营商等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强超充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充电设施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可喜的是,这种上下联动的趋势已经出现。2022年以来,孚能科技、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厂陆续推出超充动力电池。车企方面,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北汽极狐、长安阿维塔、比亚迪等众多车企陆续推出了800V高压电气架构以及450kW以上的超级快充方案。


  在建设成本方面,有专家表示,多地加速建设"超充之城",将推动超级充电桩的普及和发展。在产业链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有望推动超级充电桩建设成本下降。


  在超级充电站网络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各方力量,齐力并举也是各地政府期望形成的局面。


  根据北京市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在超充站建设上,鼓励多方参与多元发展。遴选优质企业与充电设施、停车管理、物业服务等企业合作,加快推进高质量超充网络建设。鼓励充电桩相关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运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京津冀区域布局集聚,构建全产业链生态。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自愿、多方参与"的思路,探索建立项目建设联合体,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企业优势,切实提升建设运营服务效率。(孙立彬)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