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债券市场的震荡走强、“资产荒”格局持续深化,当前新发债基数量回暖,多重因素促公募基金持仓债券总市值持续上升,处于近三年的历史高位。分析人士认为,在供需依旧失衡的大背景下,短期信用债的牛市行情仍将得以延续。
信用债表现向好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基金公司的债券投资总市值达17.92万亿元,较2024年一季度增长了0.98万亿元,整体规模较上个季度增长5.79%。分类别来看,偏债混合型基金、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短期纯债型基金重仓城投债的比重较高,分别为19%、18%和16%。此外,混合债券型一级基金重仓信用债的整体资质有所下沉,高评级债券的占比仅为46%;而货币市场型基金整体风格最为谨慎,重仓信用债中高评级债券的占比为84%。
显然,伴随“债牛”行情的持续演绎,各机构的重仓天平都开始向债券倾斜。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24日收盘,银行间信用债市场收益率不改震荡下探走势。举例来看,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AAA)3年期收益率下行1BP至2.05%,5年期收益率稳定在2.19%附近;中债中短期票据收益率曲线(A)1年期回落1BP至7.35%。
“当前,无论是银行表内还是非银机构,总体缺资产的状况依旧十分明显。”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指出,“这也是促使信用债收益率、利差被极致压缩的重要原因。”
在大部分业内专家看来,下半年各机构对于信用债的需求或进一步升温。一方面,存款利率下行、禁止手工补息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入理财,加之信托、保险通道监管趋严,理财对债券投资需求的升温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目前保险保费延续高增态势,叠加非标资产收缩,则保险对债券的配置需求同样不可小觑。
中金公司进行的最新债市调查显示,针对“未来三个月3年至5年期信用利差走势”的问题,有39%的受访者选择了“各评级利差均压缩”,稳居首位。无疑,市场对信用债的表现仍保持乐观情绪,在信用利差压缩至低位后,尚有不少机构判断长久期信用债各评级利差有望进一步压缩。
需求端持续发力
那么在信用债各评级利差均大幅压缩的背景下,目前各机构,尤其是公募基金的持仓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公募基金披露的前十大重仓信用债的明细情况来看,其重仓产业债的力度小幅增强,重仓城投债的力度有所减弱。具体来看,城投债、产业债的市值规模分别为1174.13亿元(占信用债总市值规模的12.46%,涉及债券1960只)、1521.32亿元(占信用债总市值规模的14.69%,涉及债券1624只),环比变化为-11.34%、9.65%。
“个人认为,城投债配置力度较上一季度有所减弱是因为该板块融资环境趋紧,供给收缩等原因所致。”一位券商交易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不过,得益于一揽子化债政策的深入推进,我们注意到,目前部分弱区域的城投债获得了机构的明显增持,如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持仓总市值较上季度分别上升了9.28%、47.12%和19.34%。”
记者也注意到,2024年二季度部分中等资质区域的城投债持仓总市值同样有所上升,如湖北、河北等,而资质较好的低收益区域的城投债持仓总市值则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如广东、江苏、浙江等,这或说明基金机构对城投平台的下沉意愿正在不断强化。
再就产业债来看,“2024年二季度,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产业债的总市值规模高于城投债,且呈现出向高评级、长久期倾斜的特征。”国联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李清荷表示,“首先,公募基金对高评级产业债的增持规模有所提升——隐含评级方面,重仓产业债以AA+级、AAA级、AAA-级和AAA+级为主,占所有持仓产业债总市值的比重分别为28.55%、22.18%、18.60%和16.47%,季度环比变动-2.12%、10.43%、-10.02%和205%,充分体现了公募基金风险偏好上升的现状。其次,二季度公募基金重仓产业债拉长久期的情况亦值得关注。0至1年期、4至5年期和5年期以上的产业债占比分别为61.56%、4.22%和1.55%,相比2024年一季度分别增长了4.67%、2.20%、1.15%。”
现阶段仍可布局
根据券商统计,上周(2024年7月15日-2024年7月20日),信用债的发行规模为2526.40亿元,环比减少20.36%,净融资267.09亿元,环比减少80.41%;城投债的发行规模为899.23亿元,环比减少29.58%,净融资78.83亿元,环比减少87.15%。
“在信用债发行量环比减少,但配置需求居高不下的环境中,叠加经济基本面和机构行为暂难逆转,则债券市场的利多仍然稳定,各机构可把握机会,积极布局。”前述交易员建议,“聚焦城投债,可关注那些在传统基建类主营业务中具备区域专营性优势,且未来更倾向于业务多元化发展,收入规模持续增长的城投公司,因为这符合今年以来监管部门鼓励推动城投产业化转型的导向。同时,建议规避自身偿债压力抬升,利润中对政府财政补贴依赖过大,所在区域的经济财政实力又相对较弱的城投主体。”
产业债投资方面,孙彬彬建议:“应关注企业自身的基本面业绩与经营实力。此外,站在相对审慎的角度,各机构可关注主要产业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的主体,以及对区域核心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公司。”(记者 杨溢仁)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