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168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与此同时,各地也先后公布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其中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成为成绩单中的亮点。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8%,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幅高于一季度,广东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7.6%……
数字经济贡献不断凸显
数字经济持续发挥引擎带动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凸显。浙江深挖数字经济潜力,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上半年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核心制造业、规上核心服务业增加值增幅均高于一季度,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巩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贡献全省服务业44%的营业收入,营收规模位居全国第四。
在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北京,上半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8%,其中核心产业增长10.5%(按现价计算)。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5%,其中,数字产品制造增长69.6%,数字要素驱动、数字产品服务成倍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0%和12.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超四成和七成。
数字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
集成电路、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驱动生产和投资持续增长,无论是在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还是在壮大先导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等方面,都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经济大省广东,新动能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高技术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5.7%、23.4%、31.1%、37.6%;新动能投资快速增长,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4%。
在上海,经济呈现服务业引领增长、先导产业增势较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等特征。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4%;先导产业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生产形势全面好转,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高5.2个、5.0个和0.7个百分点。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制造等项目的带动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1.1%。
在浙江,数字产业动能持续释放,1至5月,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产业集群分别实现营收4718.4亿元、796.5亿元和498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13.7%和11.8%。上半年,8819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改造完成率为79.4%,为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积蓄力量。
在北京,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产出效率,使用机器人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人均产值同比增长超一成,数字赋能提质增效。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5G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3.5倍、87.0%、16.9%和12.4%。
数字经济提升发展质量
今年以来,各地均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效能的重要发力点,从上半年各地经济发展的成绩来看,经济发展不仅跑出了速度,更是跑出了质量,而数字经济在提升发展质量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步伐加快。在福建,数字经济市场主体已达27.4万家,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63.6%,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占比超七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有效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
新兴动能加快成势。上半年,湖北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6%,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6.1%,新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新模式不断涌现,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线上商品零售额增长15.6%;新动能后劲充足,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8.9%,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7.2%,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0%,分别高于全部投资3.0个、21.3个、5.1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贡献不断凸显、新动能加快成长、数字赋能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这既是上半年各地经济运行的亮点,也是下半年稳增长的后劲和重要支撑,数字经济中蕴含着稳中有进的力量。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今年以来,各地纷纷发布支持数据要素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在新赛道上加快布局,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机。从培育数字经济、元宇宙等新赛道产业,到围绕算力、信创等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将人工智能作为“一号发展工程”,开拓“人工智能+制造业”场景应用……数字经济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被寄予厚望,成为许多地区转型突破的关键发力点。可以预见,随着各地发展规划的落地实施,数字经济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在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