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新赛道 打造新引擎 多地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08





  利用细菌的“脂肪”和生物制造技术,微构工场合成新型环保生物材料,制作出易降解、更低碳的创意手办产品。


  将餐厨废油“地沟油”提炼为飞机燃料;将钢铁冶炼过程中产出的工业尾气转化为鱼饲料;将农业废弃物秸秆做成包装袋和一次性吸管等产品……生物制造技术作为全新的“造物”技术,能够让许多不可思议之事成为可能。


  生物制造,是指以工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先进生产方式,即以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为基础,利用菌种等生命体生理代谢机能或催化功能,通过工业发酵工艺规模化生产目标产物的制造过程。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制造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当前,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已按下“加速键”。各地聚焦自身特点和优势,密集打出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持续加快释放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潜力。


  积极推出扶持举措布局新赛道


  《河北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江苏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批成立;广东省获批在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


  综合来看,各地积极推动生物制造产业驶入“快车道”,离不开“高位推动”“政策撬动”这两个关键词。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此前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加快生物制造产业发展顶层设计”。近年来,生物制造产业相关政策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省级政府发布政策已超30项,其中,有生物制造产业基础的工业大省和直辖市靠前发力。


  河北是全国较早发布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政策的省份,如出台《河北省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以17项措施加快促进生物制造企业聚集落地,大力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包括生物制药、生物食品、生物基化学品等)高质量发展。


  上海日前印发《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提出,到2025年,涌现若干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一批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到2030年,建设合成生物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成果转化高地和国际高端智造高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地市及区县对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十分重视,进行了提前布局。


  合肥发布《合肥市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并提出,力争到2026年,建设3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专业产业园区,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


  江苏常州出台《常州市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提出,到2027年,将常州打造为长三角一流的合成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全市合成生物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


  广东深圳市光明区印发《关于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并提出,聚焦未来产业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全球合成生物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生物制造产业与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技资源等密切相关,各地出台的支持政策聚焦自身特点和优势,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产业创新和产业集聚成为主攻方向


  在实验室内通过中试验证后的菌株,会被放入大型的生物反应器进行发酵,菌株通过“吃”发酵罐内的养分,最终“长”出PHA(一类可降解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这是微构工场生产车间正在发生的一幕。据了解,该企业已实现了千吨级的PHA量产,未来将助力生产更多替代传统石化塑料、解决白色污染的绿色低碳创新技术产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各地正因地制宜培育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力量。


  常州从三方面发力,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在平台建设方面,支持建设新落地常州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将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在科研支持方面,对重点科技专项项目(课题)的承担或参与单位,按国家、省实际到账资助经费的25%给予资助。在企业支持方面,合成生物企业研发费用年度增长100万元(含)以上的,按增长的10%给予资助。


  除了狠抓创新之外,推动产业集聚成为各地发展生物制造的重要举措。


  合肥以“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将在长丰县等地规划建设不小于2000亩的研发中试集中片区和生产制造基地,推动生物制造领域创新创业主体集聚发展。


  上海提出打造“一核两翼”空间,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畅通发现、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行业和产业链并购整合,发挥带动效应和辐射作用;开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强链、补链、固链”行动。


  “生物制造涉及的环节多,靠单个企业或科研院所难以打通产业链全过程。”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表示,要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让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各展所长,通过集群化发展模式,实现共同进步。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地的积极布局下,生物制造产业的各条赛道正实现快速发展:在食品行业,江南大学通过代谢改造强化等技术,实现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高效合成,助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在生物制药行业,华熙生物已将透明质酸应用至骨科、医美等领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发的KH617新型制剂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和复发胶质母细胞瘤;在生物化工行业,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团队利用工程化改造的耐酸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将用于生产高质量防臭剂、洗涤剂等产品……


  以真招实招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数据分析,全球70%的产品可以用生物法生产,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


  生物制造是典型的高技术制造业,要实现较好较快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而今,多地政府正用“真金白银”赋能生物制造产业“稳发展”。


  深圳光明区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链建设、产业链建设、生态链建设四大方面,连续三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


  合肥将设立目标规模100亿元的生物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丛林;将组建10亿元生物制造产业孵化基金,聚焦早期科技型优质项目和团队,助力生物制造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常州将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企业股改上市奖励,其中,上市辅导备案奖励50万元,申报上市材料奖励50万元,成功完成上市奖励100万元。


  除了资金支持外,多地政府想方设法为生物制造企业优化发展环境。


  河北明确提出“支持关键要素保障”,将生物制造企业纳入天然气、煤炭、电力等大用户要素保障范围,支持企业使用双回路供电。支持生物制造产业园区、生物制造企业使用清洁能源,配套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设施。


  上海提出将积极探索监管政策创新,开展生物安全、伦理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和评估,强化科学监管;将建立专业化服务矩阵,做好高素质专业化监管服务队伍、复合型招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


  千帆竞发春潮涌,百舸争流正逢时。当前,我国生物制造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我们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服务民生需求为根本,加速生物制造产业在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记者 陈相龙)


  转自:人民邮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