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推“洁净+”认证 清洁行业应对缓增长时代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5-06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这为清洁家电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日,2024年地面清洁器具洁净+技术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依据今年2月正式实施的两项行业标准,QB/T1562-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真空吸尘器》和QB/T4833-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清洁机器人》,中家院 (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推出了 “地面清洁器具洁净+”认证,以直观量化的指标,为消费者提供清晰、明确的消费参考,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加明智的购买决策。据了解,中家院 (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是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旗下的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平台,是国家家用电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智能家居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和中家院认证中心的所在单位。


  市场处于洗牌阶段 亟待行业层面规范


  据奥维云网环境和健康电器事业部总经理田亚丽介绍,当前,地面清洁产品行业处于洗牌阶段,品牌集中度进一步加强。2023年清洁电器市场规模为344亿元,同比增加6.8%;零售量为2534万台,同比下降0.5%。


  所谓清洁电器是指一类专门用于清洁物品和室内环境的电器,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洗衣机、打蜡机、油烟脱排机、洗地机。此外,家电清洗也是重要的清洁电器应用之一,它涉及对家用电器如饮水机、油烟机、空调、洗衣机、电磁炉、电冰箱、电脑、电视等进行定期的清洗、消毒和维护,以保证电器的正常使用和延长使用寿命。


  “自2016年到现在,中国清洁电器市场销售额呈放缓态势,由高增长进入到持续平稳、缓慢增长阶段。”田亚丽介绍,从2024年市场表现来看,扫地机器人和洗地机表现较好,成为清洁电器的增长双动力。扫地机器人销量517.8万台,同比增长12.9%,洗地机销量649.6万台,同比增长28.8%,吸尘器销量279.9万台,同比下降12.1%。销售渠道方面,线上以主流电商为主,新兴电商增长迅猛,线下渠道持续扩容。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检测所副所长张晓表示,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牵头修订的QB/T1562-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真空吸尘器》和QB/T4833-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清洁机器人》两项重要行标,均于2024年2月1日实施。为了筛选出市场上具有高性能的地面清洁产品,依据两项标准,中家院 (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推出了 “地面清洁器具洁净+”认证。该认证以直观量化的指标,为消费者提供清晰、明确的消费参考,帮助消费者做出更加明智的购买决策。


  “'洁净+'认证技术要求对标QB/T1562-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真空吸尘器》标准 (第二次修订)和QB/T4833-2023《家用和类似用途清洁机器人》标准 (第一次修订)的要求,依据新版行标进行指标评价。”中国家用电器检测所主任工程师王璇表示。


  张晓表示,两项行标分别考虑了当前产品的多样性、功能的丰富性以及智能化的趋势。技术指标更加贴近当前技术发展和市场趋势,有助于推动吸尘器与清洁机器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其中,针对吸尘器的 “有害物质泄漏”和“除菌率”技术指标为行业内首次提出,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对清洁设备健康安全设计与功能的需求;针对清洁机器人规定的 “移动能力”项目,体现了从消费者易用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标准修订并引导未来产品的设计研发。


  针对行业痛点 专家呼吁产品技术升级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秦卫华表示,目前清洁行业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品质装修清洁的难题,复杂化的家装环境衍生出多种清洁需求,单一功能不能全屋清洁,普通的多功能机器,在功能切换时拼装又太复杂;二是多场景下,细分功能达不到消费者期望的效果;三是滚刷、污水箱的异味问题。


  秦卫华指出,以吸尘器行业为例,企业需要从产品技术本身来解决。首先是配置大功率高性能的防水电机,这是多功能吸尘器优越性能的基础。其次是多功能方面的差异化设计,解决一个刷头应对软硬两种地面的清洁功能。最后是全链路烘干系统的设计,解决滚刷、污水箱等部件的异味问题。


  此外,大语言模型可以帮助家电企业快速获取市场信息、挖掘潜在客户,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北京大学信息与通信研究所空间图像处理研究室高级工程师李晓华介绍,大语言模型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语言助手、智能家居控制和个性化决策等方面。


  “大语言模型可以集成到家电产品中,提供语音交互、信息查询等服务,可以与智能家居系统结合,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电设备,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为家电产品提供个性化的设置或推荐服务。”李晓华表示。(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