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投资呈现三大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15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第二个十年起步平稳。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9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其中,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3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6%。零点有数研究团队采用互联网文本大数据分析法对近期中资企业投资“一带一路”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投资趋势变化及当前面临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趋势一是绿色能源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参与额大幅提升。根据上海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源领域的投资中有56%用于可再生能源,其中,约41%的能源用于太阳能和风能,14%用于水电。在投资细分行业中,科技行业和金属采矿业的显著增长与绿色转型(尤其是锂和电动汽车电池)高度相关。相较于2022年,2023年金属和采矿业的投资增长了158%,尤其是锂、镍、铀占比大幅上升。此外,重点观察中国企业2023年技术相关领域投资可以发现,电池、汽车零部件、电动汽车制造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中国目前在全球矿产资源中占据较大份额,在材料加工方面也拥有更多的控制权,截至2023年,中国拥有全球超过80%的石墨资源,在锂、镍、钴和石墨方面拥有全球50%以上的产能。


  趋势二是各国风险因素成为决定投资收益的最短板。2023年海外投资指数排名显示,风险因素对于投资目的地的排名比以往显著得多。例如,尽管印度是唯一具有与中国相当的潜在规模的单一市场,但印度投资环境和保护主义倾向对中国有较大的排斥性,开放给中国企业的资源极其有限;与拉美国家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也受到美国的限制;希腊、比利时、意大利、波兰等欧洲国家排名大幅下降,体现了俄乌冲突和欧盟制裁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排名垫底的投资目的地也均在地区冲突、地方政治动荡和经济崩溃方面面临极端挑战。


  趋势三是中国的全球投资发生了结构性转变。在十年前,并购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然而,近年来,绿地投资正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动中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力。技术收购曾经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关键原因,但随着与西方的技术竞争加剧,技术收购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小,海外并购模式将面临更大挑战。


  与此同时,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行为仍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个别项目面临征地纠纷、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方面的民意反弹;部分出海企业对目标国缺乏可行性、安全性评估,造成违约风险和经济损失;部分项目缺乏成本管控和长期规划,造成超支和延期等等。零点有数研究团队研判,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中企未形成承担社会责任、处理民意风险的意识和规范,另一方面是一些企业缺乏合规意识和接受民意监督的自觉性。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以下建议:


  促进企业间的直接交流。过去依赖与东道国政治精英合作的问题愈发凸显,未来可以更加关注推动具体企业及合作方之间的直接沟通。


  鼓励企业跨境融资和国际联合融资。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尽快出台和完善跨境担保规定,开发专门的融资工具,减少前期繁琐的审批流程,为企业境外融资增添便利,推动与伙伴国及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合作。政府部门要加快双边、多边抵押担保协议谈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金融机构的评级标准,进一步融入国际投融资体系。


  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政策引导和培训。为了企业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政府需要推动企业主动提升自身专业性。这需要在公开宣传优秀解决方案或成功案例、为企业提供免费或付费的咨询服务、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合规性的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


  建立服务海外投资专业机构“共同体机制”。对外投资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建立“海外投资服务联盟”,吸引优质律所、会计事务所、咨询公司、安保公司、环境评估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加入,避免企业在寻找和选择专业服务机构时出现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的情况。(记者 张凡)


  转自:中国贸易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