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完善设备网络布局 保障新能源汽车充电无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1-19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车主充电需求也大量增加。目前,多地正加速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完善设备网络布局,以提升充电服务的经济性和便捷性,更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


  加大建设力度


  在G42沪蓉高速遂宁服务区双向充电站,国网四川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引入的华为超充设备很受欢迎。“以给车辆充电30度为例,超充设备仅需10分钟,充电时间较普通充电桩大幅缩短。”公司服务平台运营中心负责人王荣表示。


  成都通过加大城市公共专用充电设施网络布局建设,提升快充桩区域布局密度,加速构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充电圈。截至2023年12月份,成都累计建成充电桩17.8万个,充(换)电站点3010个。


  2023年9月份,山东省政府出台《山东省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具体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并在国内率先建成省级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截至2023年12月底,平台累计接入公共充电桩9.8万台,接入率达82%。


  山东电力还积极服务居民充电桩报装。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市场营销部职员王金友介绍,公司与全市12家4S店联合推出“联网通办”服务,客户购买新能源汽车后,供电公司根据客户地理位置,为客户提供一条龙充电桩报装服务。截至2023年12月底,山东省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54.1万台,同比增长152%。


  内蒙古包头市发力城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城市公共充电桩建设模式主要以市场为主导,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方投资及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推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前全市充电桩建设运营企业已达13家。”包头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建设规划科科长刘慧鑫说。2023年包头新建5077个充电桩,新能源车辆保有量也从2022年底的5800多辆增加到如今的超2万辆。


  提升服务水平


  山东结合不同区域需求特点,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心城区,以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为重点,鼓励充电设施运营商加密公共充电桩布局,以直流快充桩替代原有交流慢充桩,逐步优化公共充电站结构;对乡村地区,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奖励政策,引导充电设施运营商在乡镇机关、供电所、交通枢纽场站、重点旅游村等有实际充电需求场所布局建设1000个左右乡村充电示范站;对供电、消防等暂不具备条件的小区,开展“统建统服”试点,优先配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除了完善布局,充电桩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于近日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培育车网融合互动新型产业生态。据了解,国网四川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正在加大试点投放V2G充电桩的力度。V2G充电设施可实现“车网双向互动”。


  “电网既可以向电动汽车充电,电动汽车也可以向电网放电。在用电高峰时段,具备V2G通信协议的新能源车可以将车内电量反向‘卖’给电网,车主在获利的同时还帮助调节电网的用电负荷。”国网四川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创新业务部主管李政光介绍。


  包头将搭建统一的公共充电桩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充换电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以呼包同城化为契机,加强两地协调配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


  仍有难题待解


  虽然我国充电桩建设数量快速增长,但整体规模不足,局域分布不均,专业维护缺乏等问题仍有待破解。


  包头交投城发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经理罗蒙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驾驶者的增多,市场对于充电桩建设的需求明显增加,不少消费者都反映充电桩建设过慢。


  “目前农村用户整体上对新能源汽车满意度较高,但还有不足:一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偏长,二是乡镇及农村地区充电站布点偏少,充电不如城区方便。”山东临沂瑞鼎蒙阴专营店负责人唐鑫表示。


  “充电焦虑,多是因为对充电桩缺少维护。”唐鑫称,县城很多充电桩因为缺少维护而损坏,陷入维护充电桩不挣钱、无法盈利就没有维护动力的死循环。目前,乡镇和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较低,充电服务收益难以覆盖设备折旧、运维检修、线损等成本支出,因此充电服务商在乡镇及农村投资建设充电站的意愿较低。


  此外,“油车占位”问题也比较突出。唐鑫分析,部分燃油汽车不充电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充电车位,还有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充满电后不尽快驶离,影响了充电桩使用率。


  “随着充电桩数量不断增加,充电桩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使用率不高、电网容量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包头交投城发特来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娟建议,可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以及加强管理、完善立法等方式逐步规范行业秩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记者 王金虎 刘畅 余健)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