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高新区如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举行的“发挥国家高新区作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闻发布会上释放出一系列重要信号。
底气足。前三季度,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3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11%,占全国比重为13.50%;实现工业总产值23.4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4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新注册企业57.63万家,占全国新注册企业的22%,同比增长18.59%,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6%。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在列举一组数据时介绍说,今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高新”动力,178家国家高新区前三季度发展总体向好。
吴家喜还列举了一组数据: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4.3%的GDP,贡献了全国13.6%的税收。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规模分别占到了全国的17%、50%和35%。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不断深化改革探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对接,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为新时期高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家喜总结说。
路径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家高新区探索了独具特色的“高新”范式。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加快谋划实施重点任务和项目,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夯实新型工业化的科技底座;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发展能级;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着力促进产业联动升级,不断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总结了中关村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4个着力点。
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张宇蕾表示,未来将在4个“进一步”上做文章: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培育世界级高精尖产业集群,进一步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以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为导向,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出更大贡献。”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燮表示,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张江高新区将在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同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方向明。国家高新区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越来越明晰。
在谈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时,吴家喜表示,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鼓励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方面,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试熟化基地等,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完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方面,继续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支持园区搭建产融合作平台,举办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路演、项目对接活动等。
“下一步,将推动国家高新区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深化跨区域合作。”吴家喜说,在此过程中,将聚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高水平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推广东西合作、南北互动机制。
在谈到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提出4项举措: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其中,包括:引导园区通过联合共建、跨境合作等方式,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深度参与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撑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引导高新区加快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规模化发展。鼓励高新区开放一批重大应用场景,以场景为牵引促进新技术迭代应用,加速培育孵化未来产业等。
“下一步,将聚焦数字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园区数字化建设和治理步伐。”李有平表示,除此之外,还将深入推进国家高新区绿色低碳转型。(记者 张伟)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