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2022年财报季已经收官,42家银行年报全部出炉。截至2022年末,42家A股上市银行总资产突破252万亿元,多家银行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实现了正增长,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以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头部商业银行表现依然坚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表现“可圈可点”。
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六大国有银行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拥有重要地位。2022年,六家国有银行营业收入总计3.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9%;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35万亿元,同比增长5.97%,相当于日赚36.94亿元。
工商银行以9179.89亿元的营收和3604.83亿元的归母净利润稳坐“双冠王”的位置。建设银行2022年营收为8224.7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238.61亿元,位居第二。农业银行2022年营收为7248.6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591.40亿元。中国银行2022年营业收入为6180.09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2274.39亿元。从归母净利润的情况来看,2022年,工农中建实现归母净利润均超千亿元。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营收分别为2729.78亿元和3349.56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分别为921.49亿元和852.24亿元。
在营业收入增速方面,邮储银行以同比5.08%的涨幅位居第一。中国银行同比增长2.06%,交通银行同比增长1.33%,农业银行同比增长0.69%,建设银行同比下降0.22%,工商银行同比下降2.63%。从归母净利润增速来看,邮储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89%,是六家中唯一保持双位数增长的银行。
从财报来看,六大国有银行资产质量稳中向好。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均有下降,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1%。从不良贷款的结构来看,多家银行的房地产市场不良率普遍上行。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表示,后续随着经济的加快复苏,以及“金融16条”和“保交楼”等政策的有序推进,预计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会逐步得到有效化解。
“零售之王”业绩亮眼
根据已公布的年报,大多数银行2022年营收、净利润实现增长,资产质量稳中向好。其中,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
在股份制银行中,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商银行财报依旧亮眼,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规模排名第一,这也是新任行长王良履职以来交出的首份成绩单。
2022年招商银行实现营收3447.83亿元,同比增长4.08%;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380.12亿元,同比增长15.08%。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2年年末,招商银行总资产达10.14万亿元,成为首家以股份制银行身份跻身“10万亿元”规模行列的商业银行。
零售金融业务依旧是招商银行的传统强项。2022年,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为927.06亿元,同比增长20.48%;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为1884.81亿元,同比增长6.29%,占公司营业收入的六成。截至报告期末,招商银行的零售客户为1.84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年末增长6.36%。
年报披露,去年招商银行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均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分别为35%、45%、13%;制造业贷款全年增幅近40%。招商银行表示,在保持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2023年将巩固扩大零售体系化优势,抓住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力争继续保持零售市场份额提升的态势,零售贷款增速预计有所提升,公司贷款预计保持稳健增长。
加力服务实体经济
在披露业绩的同时,多家银行也对未来信贷业务作出展望,并表示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农业银行表示,今年将保持信贷投放的总量和债券投资总量稳定增长,在节奏上适度靠前发力。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今年工商银行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继续巩固制造业、科创、绿色信贷等领域的发展优势,加强对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的金融支持,继续做好重大项目。
中信银行行长方合英表示,今年有3500亿元—4000亿元计划的信贷投放。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双碳、专精特新、战略新兴等产业仍然是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点,也是银行信贷需求的主要领域。中国银行副行长张小东表示,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和能源保供、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等普惠金融服务。
此外,多家银行还表示,要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合理住房资金需求。农业银行副行长刘加旺表示,针对今年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将落实好首套房房贷利率动态调整的机制,因城施策地确定好农行首付的比例和利率的水平,并加大个人住房贷款的投放,满足并支持刚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
东莞证券展望2023年指出,随着“稳增长”“促消费扩内需”等政策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深入推进,宏观经济预期向好,市场活力将得到有效激发,银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同时“保交楼”“三支箭”等房地产政策的加速落地有助于化解房地产风险,利好银行资产质量改善。(记者 马文博)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