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带动消费回暖 提振汽车市场信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2-27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将今年确立为“2023消费提振年”,并将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同时将继续强化政策引领。图为2022年广州车展广汽埃安展台现场。


  汽车、家电、餐饮、家居被称为消费领域的“四大金刚”。作为“四大金刚”之一,2022年汽车消费的表现较为亮眼。


  2022年,我国累计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879亿元,同比增长92.6%;减征乘用车车辆购置税397.5亿元。全年新车销量达到2686.4万辆,同比增长2.1%,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


  其中,新能源汽车持续走强,跑出“中国速度”,累计销售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二手车市场经历了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降幅,累计交易1602.78万辆,同比下降8.86%。


  作为消费领域的顶梁柱和压舱石,汽车市场在困难环境中努力恢复增长,在政策的支持和行业的努力下,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将今年确立为“2023消费提振年”,并将以此为主线,统筹开展全国性消费促进活动,同时将继续强化政策引领。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各地已推出一系列促消费举措,包括现金补贴、发放汽车消费券、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并出台了相关的汽车行业政策和规定,进一步优化汽车消费市场。


  近日,记者走访多家汽车4S店发现,不少门店推出限时促销活动,以此拉动客流量。


  “目前,2023款极氪001有限时17500元的免费选装,空气悬架6折,极境蓝颜色限时免费。”极氪汽车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说,“2022款极氪001不仅有现车,金融优势较大,外观和内饰颜色的选装也有相应的限时购车福利。”


  记者从北京市比亚迪王朝网销售人员处获悉,比亚迪汉EV 2020款超长续航版605km和2021款标准续航版506km售价直降两万元,唐DM-i 2022款尊贵型和尊荣型售价直降1.2万元。如果是比亚迪燃油车置换电动车,另外再补贴8000元。


  事实上,除自主品牌外,包括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上汽大众等合资品牌部分车型均于近期推出促销活动。记者在上汽大众4S店了解到,目前凌渡、朗逸等车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现金优惠。广汽丰田bZ4X直降3万元,包括致炫、凯美瑞等车型价格优惠达1.5万-2.2万元。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于涨价的品牌,不少人持币观望,刚需消费者转向入门级燃油车;而降价的品牌则斩获了不少曾经保持观望的消费者。


  湖北武汉市民明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自己准备长期在武汉发展,本想下定特斯拉Model Y,但她觉得特斯拉连续调价,近期还在涨价,性价比不高,准备买一辆20万元以内的合资燃油车或比亚迪等自主品牌新能源车。


  除门店有各种促销政策外,山东东营、浙江金华、北京大兴、河南郑州等各地政府部门也在陆续发放汽车消费券。


  “汽车消费券对于我们广大消费者来说非常实用,不仅操作简单,也更容易在购车时做出决定。”明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日前懂车帝联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启动了“2023春季购车节”,为消费者发放千万级别购车优惠补贴,通过“开年福利季+元气焕新季+车展上新季”等创新手段和形式,打通线上线下汽车消费场景,为消费者和汽车经销商提供真实助力。


  据悉,购车节将覆盖全品牌所有在售车型,其中重点参与品牌超过20个、车型超过100款,预计将带来万余场汽车直播,覆盖汽车兴趣用户超过1亿。


  此外,为提升消费参与度,懂车帝将推出平台通用优惠券、品牌专享优惠券、经销商店铺优享券、打车到店补贴券等多样化购车补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政三表示,为推进落实商务部“2023消费提振年”规划,此次购车节依照“促消费、惠民生”的有关部署和政策要求,将为消费者提供千万级别购车补贴,促进经销商销售,为消费者带去真实福利,帮助2023年汽车市场开好局、起好步。


  懂车帝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购车节将继续以实际成交为补贴领取标准。“我们希望通过打造长周期平台级购车节,为提升车市活力、提振大众消费信心尽一分力。”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促进汽车消费,最有效的是“真金白银”。在他看来,现金补贴、消费券的形式成熟简单,不容易被钻空子。即便金额与车价相差甚远,但仍能起到出乎意料的作用,可以刺激消费者的购车欲望。


  转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