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进入“3”周期 银行竞争消费信贷“蛋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8-08





  进入下半年,各家金融机构开足马力促进信贷投放,消费贷利率整体降低。


  记者了解到,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区域性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利率均已下调,甚至跌至“地板价”。例如,工商银行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利率最低可至3.75%,已接近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加码促投开启“价格战”


  “大家都在降,银行也都彼此暗自较劲。”江苏银行一家网点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行很快将推出促投活动,消费信贷利率最低大约为3.85%,利率优惠将持续至今年年底。


  记者近期从多家银行公开渠道了解到,当前消费信贷利率大多已跌至4%以下,而且还有打折活动。工商银行“融e借”消费信贷利率最低3.75%,利率不随年限变化,但有限时要求;交通银行利率最低可至3.85%,新客户还可以打折;兴业银行、浦发银行1年期消费贷最低为3.85%。


  综合调研情况来看,消费贷利率走低的关键因素是因为LPR前期的下调,以及各家银行对消费信贷市场的争夺加剧。今年以来,LPR已是两度下调,7月20日最新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这是银行响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消费和经济复苏的举措,以降低借款人贷款成本。同时,目前银行资金相对充裕,在市场供需关系影响下,针对优质客户大幅降低利率,提升产品吸引力,可以保持消费信贷业务的复苏和平稳。


  招商证券首席银行分析师廖志明说,目前来看,银行消费贷通过适度“降价”的方式扩量,其实是一个非常合理、符合逻辑的竞争策略。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住户消费贷款明显减少,5月之后逐渐恢复。一家股份行上海分行信贷部门人士向记者表示,各家银行为了达到信贷投放指标,展开“价格战”或是在所难免。


  低息消费贷门槛不低


  银行消费贷款利率虽是降低了,但贷款人想要申请到手,门槛其实并不低。据了解,各银行对工作年限、缴纳公积金情况等因素的调查是贷前的必备流程,甚至对客户还有白名单进行筛选。


  工行低息消费贷的申请人至少有三个条件:一是工作时间最短1年以上;二是连续缴纳1年公积金;三是就业单位在企业白名单内。兴业银行给出更具体的低息申请条件,比如:贷款申请人每月所交公积金要在2400元以上,工作单位得在白名单内。


  如果贷款人资质更优,还可以在市场上得到更低的利率。对符合低息消费贷申请门槛的企业团体申请,邮储银行还可以提供3.5%—3.6%的低息——这一利率已经低于1年期LPR。


  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此前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该行今年提升了零售业务风险抵御能力,对高风险的信用类贷款,该行会大幅提升准入标准。


  降价扩量促消费复苏


  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整个消费信贷市场都较为低迷。


  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住户贷款增加2.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39万亿元,其中,消费贷款增加6468亿元,较上年同期少增2.13万亿元。


  5、6月信贷投放总体情况开始企稳回升,居民贷款数据也明显回暖。但与往年数据相比,无论是按揭贷款,还是消费信贷都待修复。


  受访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向好,消费需求将逐步释放,加上银行以低价格加大促进消费信贷投放,也有助于消费复苏进一步向好。


  对银行而言,消费贷降价扩量也有利于维持零售业务的稳定。廖志明说,现在银行投放的压力还比较大。从今年前7个月数据来看,个贷投放的增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要通过各种办法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消费贷是银行努力的重要方向。“资金价格降下来之后,可能对消费贷量的增长会有积极作用。”他说。


  转自:上海证券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我国消费信贷需求旺盛 对消费促进作用明显

    我国消费信贷需求旺盛 对消费促进作用明显

    中国家庭的消费信贷水平如何?不同类型家庭的信贷需求有何差异?消费型信贷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日前联合发布了《中国居民杠杆率和家庭消费信贷问题研究
    2019-10-25
  • 银行消费信贷价格竞争加剧 年化利率“3字头”成常态

    银行消费信贷价格竞争加剧 年化利率“3字头”成常态

    记者了解到,在稳经济、刺激消费的大背景下,近期多家银行不断加大贷款业务的促销力度,个人消费信用贷款利率较去年有较大幅度下调,年化利率以“3”开头已经成为常态。
    2023-05-2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