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2个月负增长 地方政策支持力度加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6-19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2个月负增长,创2020年4月以来新低。不过,从单月数据看,5月各项指标已出现环比回升迹象。


  房地产开发投资连续2个月负增长,单月数据环比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134亿元,同比下降4.0%;其中,住宅投资39521亿元,下降3.0%。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指出,开发投资增速连续2个月负增长,创2020年4月以来新低。从数据上看,供应端房企目前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的压力,1-5月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新开工降幅最大,当下房企补库存的动力不足。


  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3152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86918万平方米,下降1.1%。房屋新开工面积51628万平方米,下降30.6%。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37782万平方米,下降31.9%。房屋竣工面积23362万平方米,下降15.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7050万平方米,下降14.2%。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速为-4.0%,说明开发投资数据面临降温的压力。但也需要看到,5月份单月的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已经出现了环比拉升。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5月单月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环比增长14%,新开工面积分别环比增长20%。严跃进指出,这也说明,在稳经济大盘的框架下,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迹象,尤其是一系列金融层面的政策助力,使得房企的开发投资数据开始面临转机。


  5月商品房销售额年内首次环比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8.1%。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下降31.5%;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4.5%。


  王小嫱指出,从前5个月累计数据上看,当下的市场与去年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今年宽松政策频频出台,但经济下行压力以及疫情冲击下,市场恢复速度不及预期。从5月单月的数据来看,也有积极的一面。5月单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0970万平方米,环比上升25.8%,商品房销售金额为10548亿元,环比上升29.7%,5月市场出现筑底回升迹象。


  这也是今年以来单月环比首次提高。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环比增长23.8%,销售额分别环比增长26.4%。


  对于新房销售有所改善的原因,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指出,一系列政策松绑改善了市场预期,同时央行超预期降息叠加部分城市取消认房认贷,有效降低了购房成本;限购政策放松降低了入市门槛,带了更多的住房需求,部分城市限售政策放松后,次新房的集中入市能提高市场改善动力,换房需求进入新房市场。


  不过,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5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31.8%和37.7%,市场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为2018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同比降幅仍较大。


  截至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54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5.0%。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0404亿元,同比下降25.8%。其中,国内贷款8045亿元,下降26.0%;利用外资51亿元,增长101.0%;自筹资金21061亿元,下降7.2%;定金及预收款19141亿元,下降39.7%;个人按揭贷款9785亿元,下降27.0%。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更加依赖于销售回款,1-5月销售规模的下滑,行业到位资金同步下降。不过,许小乐认为,6月以来地方政策支持力度仍在加强,房企端融资支持、风险纾困等政策也在进一步落地。预计后期供需两端政策效果持续释放,继续利好市场销售和投资。


  同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近期各地也是在加大稳定房地产市场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加之房地产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居民购房负担降低,这些都有利于房地产市场趋稳。


  付凌晖表示,从近期的调研情况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房地产的产业链比较长,对相关行业的拉动比较大。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步趋稳,相信下半年对经济稳定的作用会逐步显现。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