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外资“节节高” 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速快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03-17





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在去年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今年1月份又实现“开门红”——


吸引外资“节节高”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调整,跨国投资波动较大。不过,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有增无减。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达到1.15万亿元,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1月份,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又迎来“开门红”,达到102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6%。


  中国为何一直是外商投资的热土?接受采访的外企纷纷表示,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旺盛多元的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等,是外资拥抱中国的重要原因。


  更均衡,中西部使用外资增长超四成


  外资主要投向哪些区域?今年1月,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8.7%、46.2%和42.2%,外商投资分布更加均衡。


  外资产销链条不断延长,布局更广——


  开年以来,爱琅医疗全球副总裁史华就没闲着。原来,这家拥有50年医疗器械制造经验的美国公司正在筹备位于山东威海的首个在华生产基地,未来将依托这个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工厂辐射全国消费者。“爱琅在华销售产品主要涉及肿瘤、血管和护理介入三大领域,进入中国市场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仅2021年在华业务的同比增长率就超过80%。威海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后,将大大缩短供货周期。”史华说。


  史华介绍,除了东部地区,爱琅在中西部地区也有业务布局,且每年都会加大投入力度。“2022年,我们新增同事中将有一半常驻在中西部地区,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史华说,下一步,公司还将建立中国本土的研发中心,以加快创新产品落地速度。


  重点区域精准加码,热气腾腾——


  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阳狮集团业务范围涉及数字化转型、媒介服务、广告创意、媒体经营、公共关系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等多个方面。今年1月,该集团在四川成都正式设立了区域总部,为当地客户构筑全球传播推广渠道。


  “我们在华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仍然能够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得益于中国对市场的正向推动、对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对企业的培育和赋能。我们将长期探索和开拓中国市场,并将推动进一步投资以迎接更大的市场机遇。”阳狮集团亚太区管理合伙人兼北亚区首席执行官林真对本报记者说。


  面对机遇,中西部地区自身也积极准备。


  “近年来,我们积极争当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链接的关键节点,不断加强外资项目招商力度,加快区位交通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特别是积极拓展航空物流价值链,促进航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发展,推动了安博、普洛斯等一批高水平外资航空物流项目落地,吸引了联邦快递、UPS等知名国际物流企业在此设立代表处和中转机构。下一步,我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型显示、航空物流等多领域外资项目招引,鼓励外商企业持续扩大在豫投资。”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重庆大学应用经济系主任汪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所蕴含的资本、技术在一国内部转移是相对容易的。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中西部地区房价、工资等要素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有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形成的政策支撑,经济增速快、崛起势头明显。这些都促使越来越多的外资选择加码中西部。


  质量优,高技术产业引资增速快


  今年1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6.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4.6%,外资聚焦的领域更加高端。


  今年2月底,霍尼韦尔与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准备在广东茂名建设年产量达100万吨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生产基地,通过创新技术推动航空业碳减排。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表示:“相较于传统燃料,使用厨余油和动物脂肪作为生产原料可将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削减约80%。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减少约240万吨温室气体排放,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各地在利用外资方面已从早期的“引资”向“选资”转变,注重与当地转型升级的产业合拍,在引资质量上下工夫。


  “今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7%。黑芝麻智能科技、亿咖通技术、亚洲实业等高技术服务业领域企业持续进资。美国康明斯、法国液化空气等跨国公司增资,扩大在汉投资规模。其中,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新基地项目施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路特斯全球总部智造中心一期项目2月22日举行了开工仪式。”说起今年以来吸引外资的情况,武汉市商务局外资投资促进处处长万拥华很兴奋。


  据了解,这几年,武汉市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升级为目标,从“引企业”向“引产业”转变,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园区集中,进一步丰富外资项目源、客商源。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产业招商在补链、强链、延链上有所突破。同时,积极开展上门招商,引进西门子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德国迪莫普斯高端空气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生产研发项目等高端外资项目落户。


  在浙江宁波,森浦全球金融数据中心项目、安涛实业增资项目、总投资2亿美元的力勤资源科技项目等,为当地高质量吸引外资打下坚实基础。


  宁波市鄞州区投资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鄞州区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8%,空间资源日趋紧张。如何深挖资源、培植增量,鼓励企业增资扩股、提质增效,是目前吸引外资工作的主要发力点。“就拿安涛实业增资项目来说,其主要涉及桥梁钢构和PC装配式建筑高科技。目前,该项目已经形成了桥梁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桁架结构、高层超高层钢结构、异形钢结构等七大产品生产体系,主攻装配式建筑市场。”该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前景好,今年将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吸收利用外资“节节高”的态势?


  中国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推进,为外资提供了更多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持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得到很好的释放,为外资外企参与中国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特别是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既为外资提供了广阔市场,又为其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加大在华投入提供了商机。外资在华“节节高”,凸现了中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步伐,体现了中国在培育发展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的领先态势。


  “2022年,虽然受高基数影响,外资增速预计会有所放缓,但结构优化的态势将会更加明显。接下来,要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我们除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外,还要在放开市场准入、提振市场需求和提高政策连续性和透明度方面下工夫,营造良好的发展预期。”刘向东说。


  中国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较高的制造业水平,对外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汪锋认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向全世界提供了稳定的工业制成品供给,这无疑给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不可多得、能够获取稳定收益的投资避风港。2022年,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依然较大的背景下,中国仍将扮演“外商投资热土”这一角色。在此背景下,广大中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在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创出新路,吸引人口流入,进一步形成对高质量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支持外资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现代服务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更多外企向着中国经济展现的美好前景出发。


  拜耳中国公共事务副总裁高勇表示,2022年是拜耳在华发展的又一重要时刻。在医药方面,拜耳今年将引入4个新处方药产品,同时积极寻求在肿瘤、眼科、心血管等治疗领域与国内创新企业的合作机会;在农业方面,拜耳及其合资企业将在中国市场推进一批作物新品种和作物保护产品。此外,浙江杭州的植物保护产品工厂也有望在今年开始搬迁扩建。


  “拜耳非常赞赏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心,高度评价中国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果。我们打算更多关注中西部地区,谋求和中国伙伴实现更多共赢。”高勇说。(记者 王俊岭)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2018年我国吸引外资数据有力回击唱空论

    2018年我国吸引外资数据有力回击唱空论

    根据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唐文弘的介绍,2018年我国制造业吸收外资实现快速增长。1~12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0 1%,占比为30 6%,较上年提高4 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35 1%。
    2019-01-18
  • 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再迎新机遇

    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再迎新机遇

     近日,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1月中国中部地区吸收外资持续快速增长,实际使用外资70 4亿元,同比增长11 6%,占比达8 4%。
    2019-03-02
  • 产业集聚优势不断释放 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活力迸发

    产业集聚优势不断释放 西部地区吸引外资活力迸发

    如今,随着产业集聚及优势的不断释放,我国西部地区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着力点。据商务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 8%。
    2019-09-27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