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 中国车企海外市场开新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4





  编者按  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阴霾之下,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显现逆势发展势头。出口数据的向好、海外布局的加快,不仅彰显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能力和顽强韧性,还表明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产品的认可,中国汽车产业正在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加快复苏。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逐步落地,未来中国车企将加速“走出去”,重塑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


  2020年,全球汽车市场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半年开始,中国车企在海外显现逆势发展势头,不仅彰显了生产能力韧性,还在诸如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深化布局,有望随着区域经贸环境升级,成为未来中国车企在海外扩张的新动能。业界指出,中国车企的海外布局将迎来新趋势,依托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逆势发展亮点频出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外车市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从2020年9月以来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大涨,不仅显现全球率先复苏的势头,且在海外市场增速持续提升,而新能源和智能驾驶领域则成为市场亮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11月,汽车企业出口12.2万辆,同比增长46.7%,出口量创历史新高。1月至11月,汽车企业出口85.1万辆,同比下降7.3%,降幅较1月至10月收窄5.4个百分点。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64.4万辆,同比下降0.4%;商用车出口20.7万辆,同比下降23.8%。


  中汽协数据同时显示,与2019年同期相比,东风汽车、北汽、江淮等企业2020年前10月出口量呈较快下降趋势,曾经海外销量第一的力帆汽车,2020年彻底从出口量前10位的名单中消失。


  “目前来看,一方面,国外汽车市场需求随着疫情减弱有所恢复;另一方面,国内汽车产品也更加注重打造品牌和竞争力,为真正致力于出口的国内车企创造了机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正如许海东所分析,海外市场迅速回暖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车企自身准备充分。


  中国汽车企业海外业务在2020年出现了“抓两端”趋势,原先的出口方向是巴西、阿尔及利亚、阿联酋、埃及、印度、俄罗斯、东南亚和南美市场等;而在2020年,许多车企开始通过新能源车、多功能车等产品进军欧洲、澳新等发达和相对发达市场。


  2020年,新上市车型中搭载有条件自动驾驶功能的比重已达到15%。抓住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机遇,在技术、品质、用户运营方面持续创新,吉利、长安、上汽、长城等一批中国品牌车企不仅收获了销量增长,还在品牌高端化、国际化领域取得了进展。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副处长高阳在2020中国汽车论坛上介绍,仅2020年1月至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4万辆,增长了3.4倍,其中对发达市场出口增长了4倍,平均单价超过4万美元,是传统汽车出口单价的3倍。发达国家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


  2020年上半年,爱驰汽车向欧盟出口500辆欧版爱驰U5。蔚来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也透露:“希望2021年下半年进入一些更欢迎电动汽车的国家。”上汽集团也发布2025欧洲市场目标,至2025年,上汽自主品牌在欧洲的市场规模力争突破“10万辆级”。


  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也体现在资本市场。据FactSet数据显示,蔚来汽车的美国存托凭证(ADR)2020年上涨了约11倍,市值升至近700亿美元。比亚迪公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已上涨逾三倍,市值达69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文章称,这些公司迅猛的涨势推动其市值比肩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等大型传统车企。


  另外,《2020年中国智能汽车品牌白皮书》显示,中国智能汽车品牌是扎根于本土市场的汽车品牌,培育中国智能汽车品牌,对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我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影响力、建立国际汽车品牌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汽车产业目前正处在一个颠覆性的时代。不论在消费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都在2020年的艰难险阻中迎来了曙光。我们判断,2021年可能是新能源汽车真正的爆发点,而智能网联的发展,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二‘引擎’。”比亚迪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表示。


  危中寻机练好内功


  站在疫情仍在肆虐的时间节点,中国车企的海外布局将迎来新趋势,依托技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是有效路径。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日前撰文表示,中国车企在做好国内市场的同时,抓好竞争力强的产品在海外优势市场、传统市场的销售。不论是贸易出口,还是在国外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都不能忘记风险防范,包括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和坏账损失。


  提及未来的国际化发展,他建议,中国车企要深耕细作、将高质量增长作为诉求。


  多年来,中国车企的出口量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这对于整车2500万辆左右的总销量来说,占比不到5%。而欧美日韩车企的出口占比则在50%左右(其中,日本占48%,韩国占61%,德国占78%)。“一个车企的产品,在国内都卖不好,还想到国外去大卖,是不现实的,那只能是幻想。”


  张夕勇建议,中国车企的国际化应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国际化问题,即产品要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适应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包括法规、文化、宗教信仰、功能要求等。二是供应链、分销商、金融服务、保险、物流等资源的本地化,做不到这一点,不仅成本居高不下,当地政府和消费者也不答应。三是配合政府做好互惠共赢的合作关系,规避地缘政治、外交及军事冲突带来的风险。四是不赞成中国车企独资去海外建厂,“走出去”的初期与当地合作伙伴合资合作,是早一些融入当地社会的捷径,当然“找对”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中国车企的国际化,不仅是车企自身的事情,也是政府、银行、保险、物流等方面共同的事情。欧美日韩等国家车企国际化的成功实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车企的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稳扎稳打,切忌“冒进”。


  另外,巧借外力、加深协同发展也成为中国企业2020年的一大发展特点,通过此方式车企不仅能修炼内功,更可以为2021年海外市场的竞争提供有效品质保证。


  近年来,吉利汽车积极加快海外布局,参与全球汽车工业格局重构。2021年,恰逢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联手发展的第11个年头。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双方合作日益深化,吉利和沃尔沃均迎来了黄金发展期。2021年,吉利汽车将打造一个更强大、更具竞争力的全球企业集团,以应对未来更多的变革与挑战。


  经贸利好未来可期


  尽管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风,但2020年年底中国在区域经贸合作领域亮点纷呈,有望为未来汽车企业的发展带来利好。


  在2020年的最后两个月,国际经济界诞生了令世人瞩目的重大合作成果,一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二是中欧领导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两件大事必将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重大的推动,也有利于中国和相关国家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相互需要的融合联动发展,将促进产业合作升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学刚日前表示,当前中国—东盟整体处在巩固提升的关键期,提升产能合作层次,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是必由路径。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区域经贸关系环境的提升,将利好中国汽车企业。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汽车企业都看准了东亚区域经济的活力和潜力,早已加速了各自的布局,涵盖整车及零部件出口等。其中,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品牌纷纷在泰国等地投资建厂,以加速“走出去”步伐。


  业内人士称,与欧美地区相比,东南亚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新兴市场,更有利于汽车的整车及零部件出口,中国车企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


  中金公司分析称,从全球产业链看,RCEP有利于疫情后亚太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修复,区域内部价值链分工的重塑将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汽车产业。部分成员国零部件关税的下调,将扩大中国车企出海的竞争优势。


  另外,有业界人士指出,随着中欧投资协定逐步落地,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也将加速,对于中国汽车“走出去”意义重大。欧洲汽车业先进零配件、技术研发集聚效应强,中国汽车企业在当地进行本地化合作,可以利用当地的智能、制造水平优势,高效提升汽车质量,从而走“捷径”。此外,欧盟境内成员国产业水平不均衡的特点,也助力中国企业从传统生产加工到前沿技术研发都能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记者 闫磊)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车企披荆斩棘走出去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车企披荆斩棘走出去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车企“走出去”,与国际接轨的40年。40年里,中国汽车产业由弱变强,在满足国内产能的同时,勇于拓展海外市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2019-01-03
  • “开门红”燃起中国车企“牛”式雄心

    “开门红”燃起中国车企“牛”式雄心

    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低开”后,中国汽车市场2021年迎来了难得的“开门红”。业内人士预测,2021年车市将实现恢复性增长,同时,随着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腰部以下车企特别是部分自主车企或陷入生存困境。
    2021-02-2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