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2025年碳达峰 钢铁工业再绘发展蓝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3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近日,为继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编制了《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就增强行业创新能力、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有序引导短流程炼钢、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大力发展智能制、大幅提升质量效益、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合作、维护公平市场秩序、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等主要任务,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意见》指出,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合理、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一是产业基础。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产能利用率保持在合理区间。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先进水平焦炉产能占比达到70%以上,先进炼铁、炼钢产能占比均达到80%以上。智能制造水平显著增强,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50个以上智能工厂。


  二是创新发展。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每年突破3~5种关键短板钢铁材料,钢铁短板材料比重下降到1‰以下,实现关键钢铁材料的自主保障,氢冶金、非高炉炼铁、洁净钢冶炼、无头轧制等前沿技术取得突破进展。


  三是资源保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铁、锰、铬等矿石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其中铁金属国内自给率达到45%以上,国内年产废钢资源量达到3亿吨,打造1~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海外权益铁矿山,海外权益铁矿占进口矿比重超过20%。


  四是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打造若干家世界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专业化一流企业,力争前5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40%,前10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60%;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力争达到20%;废钢比达到30%。


  五是绿色低碳。推进产业间耦合发展,构建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达到80%以上,重点区域内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以上,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均降低5%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98%以上。


  六是质量效益。产品质量性能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钢材实物质量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量达到供需动态平衡,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1200吨钢/人·年,新建普钢企业达到2000吨钢/人·年,行业利润率达到制造业平均水平。(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 钢铁工业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提升产品质量和品质 钢铁工业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018年,在国家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禁新增产能和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等政策措施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钢铁工业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征程,是钢铁行业运行最平稳、效益最好的一年。
    2019-03-06
  •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钢铁工业挺起中国脊梁

    改写全球产业格局 钢铁工业挺起中国脊梁

    作为中国工业化不可或缺的金属材料,钢铁工业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在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 "中国制造 "提供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2019-09-19
  • 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 我国钢铁工业全面培育新动能

    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 我国钢铁工业全面培育新动能

    伴随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成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2020年,我国钢铁工业“爬坡过坎”,目前处于数量时期的减量阶段、高质量时期的重组阶段和中间过渡时期的强化环保阶段叠加时期,正是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2020-11-03
  • 我国钢铁工业力争2025年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我国钢铁工业力争2025年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2020年12月31日,为继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编制了《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021-01-09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